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碳达峰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尽早投资碳达峰,才能更好地明确挑战和机遇。 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表示将在全国选择100个典型代表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着力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碳峰试点启动有何积极影响? 我国在达到碳峰值时面临哪些挑战和困境? 如何保证碳达峰试点有效实施? 围绕城市、园区碳达峰试点的发展方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多领域将形成示范效应
当前,我们正处于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新时期。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告诉记者:“一方面,各方对于如何实现碳达峰还没有明确的路线图; 另一方面,对碳达峰后碳增长面临的制约认识不足。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改革通常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和做法,然后推广。 这个《方案》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要求,正是这种经验的积累。”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刘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碳达峰试点是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鼓励不同地区开展碳达峰试点,有利于探索多元化、差异化的低碳解决方案。 转型路径为不同地区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我国碳达峰是有序推进的,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都做到。 开展碳达峰试点有利于调动城市和园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打造碳减排先行区、引领区,为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和公园是人口最密集、经济活动最频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承载着最多的人口、产业和经济活动,也排放着最多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城市和公园是国家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工作的关键,在城市和公园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意义重大。”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卢连红说。
“在交通层面,当前交通行业减排存在测算不清、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企业减排的起点和方法不足。比如,很多高速集团目前就没有可靠的减排方案。”碳交易由于交通运输涉及车辆、基础设施、燃料等一系列领域的排放,如何确定减排边界并确认减排量仍然是关键需要讨论的问题。城市和园区层面的探索可以推动未来交通领域的碳减排进程。”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晓说。
此外,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设立碳达峰试点可以吸引新投资、切换发展引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更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 “碳达峰试点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产业电气化,带动新能源技术投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鹏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采访中获悉,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正在按要求积极落实和探索。 例如,山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山西正在组织城市、园区申报碳达峰试点。”
试点省区具有代表性
从“双碳”进程来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卢连红表示:“在制度设计上,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形成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覆盖排放的碳市场并稳定运行;在结构调整方面,我们加快了结构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十四五”以来,压减粗钢产能超过4000万吨,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3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62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目前,各省区市均提出了碳达峰目标的时间节点,其中北京已正式宣布实现碳达峰。根据省‘双碳’指数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研究显示,河南、吉林、四川、天津等多个省市的碳排放呈现明显达峰趋势。 陆连红进一步说道。
对于第一批试点,《方案》综合考虑各地区碳排放总量及增长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分布等因素,选择采取率先在河北等15个省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
“这15个省区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上都具有代表性,其中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能源生产和出口大省,以及广东、江苏等能源大户、山东、浙江。 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经济强省,制造业发达,有利于探索多元化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卢连红说。
整体发力,走深走远
对于碳达峰试点及后续健康有序发展,专家一致认为,需要结合城市、园区各自特点,从政策、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统筹推进。
孙永平建议,试点要制定符合当地核心任务、因地制宜的目标,使碳达峰更好地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提高绿色竞争力。 “做好碳达峰工作,首先要打好基础,然后再确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比如,只有先建立当地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才能了解情况,然后根据自身优势或区域定位,了解自己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要把碳达峰作为培育绿色增长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要只看到改革的痛点,更要看到政策完善后快速发展的机会。”
卢连红认为,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做好保障工作,强化政策供给,充分赋予试点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政策和机制创新的权利,为重点试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城市和园区要正确认识试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落实好试点举措和项目,积极加强区域合作,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总结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经验。 “对于碳达峰试点建设和推进,建议编制《全国碳达峰试点建设年度报告》,客观评价试点工作进展,分析不足,总结经验。”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交通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国家级试点。 碳达峰试点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相关试点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提高试点质量和效率。 ”刘翔说:“未来,各地试点要突出特色、亮点。 既要规定行动,又要创新举措,避免各地雷同,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形成示范性、支撑性的经验做法。 同时,建立碳达峰试点评估考核机制,构建有效的调度监督机制,推动试点城市、园区相关工作常态化,持续打磨试点品牌。 此外,还可以加强正向激励和部门协调,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机制创新、技术研发示范、结构调整、能力建设等,让试点走得更深,更实际、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