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2,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使新能源作为一种生产手段变得可用且经济可行。
制造过程的目标是服务于优质新能源资产的创造,使生产材料投资变得可行,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这反映在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的较低电力成本 (LOCE) 上。
因此,当我们谈论新能源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制造思维。 制造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某种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优势而忽视能源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性价比/投资回报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实践中,很多所谓的技术创新、很多产能投资、很多投资项目只着眼于制造端,而没有看到最终的能源端,没有闭环的产业思维。
03
返回“资产”属性
2021年4月,该公众号发布《新能源资产管理行业应运而生》,其中提到:“碳中和”将形成海量新能源资产,从光伏到风电资产,从移动电源储能资产涵盖从节能环保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甚至“碳排放权”资产等。
新能源“资产”概念日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快进”,产能趋于过剩。 随着新能源回归能源属性、金融属性、“资产属性”,必然倒逼上游制造产能被“出清”。
凡是不能形成下游“优质资产”的制造产能,包括成本高的所谓高效技术,都是无效产能,都应该被淘汰。
要摆脱制造业的内卷化,制造业必须以形成优质资产为导向。
所谓“优质资产”,就是前期可以融资、未来可以交易。
当新能源回归资产本质,可以预见,未来国内不少能源国企将能够对现有新能源资产进行“融资”或“交易”,甚至涉及保险等长期资产。定期基金,允许专业能源国有企业开发更多新能源资产,并从投资者那里回报给开发商,而不是将资金留在现有资产中。 只有这样,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资产规模才能不断扩大。
也就是说,新能源尤其是优质资产的“资产化”,可以不断扩大新能源资产规模,不断拉动新能源需求,让上游制造端更多受益。
相反,资产端的劣质竞争不仅伤害下游需求,还会导致上游制造端的卷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过去几年,新能源侧对储能的大力配置,形成了一堆“垃圾资产”,最终伤害了整个储能行业,至今尚未恢复。
与此同时,资产端运维尤其是数字化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经过硬件的充分竞争,软件能力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发展潜力巨大。
新能源“资产化”理念的普及,将推动新能源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更可持续发展。
2020年“双碳”提出后新能源“大牛市”的本质是需求端快速扩张和供给端短期短缺导致的供需失衡。 随着供给侧持续释放甚至产能过剩,新能源周期正在逆转。
未来,新能源只有回归能源“资产”属性,才能进一步刺激终端需求,同时倒逼上游供给侧出清,从而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引领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进入下一轮景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