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7,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近日,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官方消息显示,福建润石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石海风”)中标,成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单位。在宁德市。
工商信息显示,润石海丰实际隶属于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绿色能源”)。 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 这意味着宁德时代拿下今年4月悄然进军海丰市场以来的首个开发项目。
此前10月14日,深圳能源集团刚刚获得汕尾红湾6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权。 这是深圳能源集团首次获得海上风电项目。
宁德时代是一家民营企业巨头,深圳能源是一家地方能源国企。 此前,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基本由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等国有能源企业主导。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企和地方国企“新面孔”进入该行业,海上风电市场或将悄然发生变化。
海丰市场迎来新力量
宁德时代一直觊觎海丰市场的发展。 其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早于2006年成立,业务范围包括“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的研发”。 随后,时代绿色能源陆续成立多家子公司,通过合作进军风电市场。 宁德时代2022年年报还显示,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时代绿能先后在山东济宁、江西宜春、广东肇庆、福建宁德等地开展光伏、风电等绿色电力开发。
中标宁德项目的意义在于,该项目是宁德时代独立的海丰项目,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此前,海上风电产业链下游风电场的开发和运营基本由中央能源企业主导。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共有37家。 其中,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分别是中国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 集团和中广核。
不过,从2022年到2023年,风电领域逐渐迎来了央企以外的“新势力”的进入。 除了宁德时代之外,阿里巴巴、格力等巨头企业也加入了海丰市场的生力军名单。
今年8月,一家名为“亿霸海洋科技公司”的新公司成立,引起业界关注。 其业务范围还包括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的研发。 从股权渗透来看,该公司背后的大老板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相关阅读:《背后的老板是马云!浙江宜信公司进军海上风电》); 今年上半年,格力集团旗下珠海格盛还宣布与三峡新能源阳江风电有限公司、阳西县人民政府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海上风电+海洋”未来将发展“牧场”相关产业。
截至发稿,后两者项目建设暂无新进展。 然而,一批民营巨头跨界而来,“加入海丰发展潮流”,释放出更加积极的信号。
媒体注意到,除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海上风电开发市场外,地方国有企业也加入其中。 CWEA数据显示,2022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五的开发企业中,除国家电投、中广核、华能集团外,山东能源集团、福建能源集团也位列其中。 。
可见,地方国企在海风市场开拓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珠海格盛与三峡新能源、阳西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实现海域综合利用。 珠海格盛是珠海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有龙头企业格力集团旗下子公司。
随着本土能源集团和民营企业的入局,可以预见,海风市场将逐渐迎来更多新的竞争变量。
瞄准风电产业链最后一个“蓝海”
民营巨头和地方国企此时入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海丰发展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层面,国家能源局早在2022年就提出优化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海风电建设示范,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建设。水、风、太阳能互补基地。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积极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并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 例如,江苏省提出“推动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统筹谋划海上风电可持续发展”。力量。” 广东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新的电力公司正在从海丰进入市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风电发展具有相对“蓝海”的属性。 与产能已经饱和的陆上风电机组市场相比,海上风电市场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能源集团、宁德时代、格力集团均位于广东、福建沿海产业带。 该地区产业结构中海洋相关产业较为发达,风电产业布局处于领先地位。 天然优势。
以宁德时代为例,《公告》中的“深水A区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以东海域。 风电项目场地中心距海岸约51公里。 风电场所在的宁德市,也是宁德时代的总部所在地。
海丰发展具有较强的区域属性。 一方面源于“刚性需求”,即考虑到塔筒、叶片等运输问题,企业一般在相应沿海省份投资建厂;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项目审批方,出于对当地能源安全和经济的考虑,也希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其资源也向当地企业倾斜。
风电整机市场龙头企业明阳智能起步于广东。 为支持其在海上风电市场的发展,广东省还将“全省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工作现场会”移至明阳智能公司举行。
市场方面,随着开发成本逐步下降,海上风电正迎来快速增长期。 截至2022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51万千瓦,同比增长15.61%; 预计2023年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3470亿千瓦时。 此外,国家数据显示,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风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22年底占比将达到7.8%。业内人士预计,海上风电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未来还将继续增加。
海丰发展:有门槛的竞争
海丰市场的诸多利好,不乏新“鲶鱼”的加入。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
目前,大部分市场份额已被中央能源企业“瓜分”。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海上风电开发企业37家,其中累计装机容量前五名(三峡集团、华能集团)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广核)占累计装机容量的60%。
可以说,海丰发展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新势力的进入竞争无异于从“虎口”抢食。
在宁德时代等新势力进入市场之前,风电设备制造商就加紧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业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即海上风电场的开发。
金风科技以风电机组整机研发和销售为主营业务,逐步加大风电场开发业务份额,并取得了财务回报。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风电场开发业务占营收比重为17.62%,实现营收33.47亿元,同比增长17.65%,成为重要支撑以实现业绩增长。
因此,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也是进入海丰发展的新势力的直接竞争对手,想要获得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其次,海丰发展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这也是新势力的又一现实“门槛”。
鉴于目前的电价水平,我国海上风电与平价上网还有一定差距。 华能能源研究院相关专家撰文称,我国海上风电成本约为1.4万元至1.8万元/千瓦,部分项目甚至高达2万元/千瓦。 按发电量3500小时/年计算,成本为18000元/千瓦,上网电价0.4元/千瓦时计算,项目IRR为0%; 成本降低至14000元/kWh,项目IRR为2.4%。 目前,海上风电实行平价上网还为时过早。
因此,海丰项目的大规模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甚至不得不接受早期开发期“无利可图”的现实。
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是,随着国内海上风电向“深海”领域挺进,对各环节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更高。 针对我国海上风场主流浮动式风电技术路线的局限性,中海油等龙头企业正在加大对新技术路线研发的投入。 短期来看,传统企业在技术路线的研发上仍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良好的投资回报,将是新势力能否在海风市场走得更远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