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5,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战略性重点矿产关系新兴产业发展,是资源安全的重中之重。 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期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新建电力系统累计矿产需求将增至目前的4倍,到2060年将增至18倍。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技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同。矿物资源。 到2060年,各种清洁能源技术对铜、铬、钼、锌、稀土、硅的累计需求量将比2020年增长约10倍。锂、钴、石墨的累计需求量将比2020年增长约100倍。 2020.
清洁能源技术涉及的关键矿产资源不仅是保障新型电力体系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将成为影响低碳能源技术发展路线选择和“双轨制”的新边界、新约束。能源和电力的“碳”转型。
如何认识新边界、新约束? 业内人士解释道:“假设国内重点矿产资源产量保持现状,考虑到其对外依存度保持在75%以下,锂、钴将成为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严重短板。” “国内钴、铜储量明显不足。”“镍长期也可能耗尽”……
转型增加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
与传统能源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对铜、锂、钴、镍、稀土等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推动重点矿产资源需求结构性增长。
“矿产资源在新电力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国网能源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研究员龚一春告诉记者,风电、光伏发电需要一定的材料和设备载体,比如太阳能电池板、风电机组、高温高湿设备等。 -耐压材料等。这些载体需要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因此,与煤电、天然气发电等传统能源相比,新型电力系统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
据IEA统计,电动汽车需要的矿产资源是传统汽车的6倍,陆上风电场需要的矿产资源是燃气发电厂的9倍。 预计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将成为未来矿产资源市场的主要消费领域。 。
卓创资讯镍行业分析师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型动力系统的开发中,镍主要应用于电池动能领域。 三元材料电池的快速发展和高镍三元材料电池的持续发展确实是近年来镍市场消费端的最大亮点。 “从目前镍市场供需情况来看,短期镍矿资源产量保持增加趋势。”
“国内铜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力、家电等行业,其中电力应用约占51%。受益于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铜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行业的增长,带动了对铜的需求量“增加。”卓创资讯铜行业分析师王俊伟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用铜主要集中在线束、电池、电机、电力电子器件。 光伏行业用铜量主要集中在导电电线电缆上。 此外,逆变器、变压器等也需要铜。”
卓创资讯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425GW。 按1MW光伏用铜5.5吨计算,预计2025年光伏产业将拉动铜需求234万吨。按海上风电每兆瓦耗铜15吨、陆上风电每兆瓦耗铜5吨计算每兆瓦吨铜,预计2025年风电领域将带动110万吨铜需求。
矿产资源需求呈现结构性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清洁能源技术对矿产的需求不同,部分矿产资源可能成为新电力体系转型发展的新制约因素。
“电化学储能和电动汽车是矿产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龚义顺告诉记者,“如果叠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未来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钴、铜、镍将是巨大的。2030年以后不同时期可能会陆续出现短缺危机,亟待统筹协调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避免过度补偿。”
王毅还表示,新电力系统的持续发展,对各种矿产有不同的需求。 单纯从镍资源需求来看,目前全球新能源行业约占整个镍行业消费量的10%左右。 “虽然现在有增加的趋势,但由于三元材料电池本身的性能限制以及碳酸锂电池的竞争,预计短期内新动力系统的发展不足以影响供应过剩的情况镍市场尤其是2022年印尼青山高冰镍生产线正式投产后,再生镍供应进入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短期内不存在镍矿供应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镍矿资源稀缺,镍矿对外依存度超过70%。 尽管中资企业加快了海外工厂建设,但海外政策不可控。 国内新能源企业必须对此予以密切关注并及时做出决策。 做好应急预案。”王毅建议道。
提高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的弹性
如何确保新建电力系统建设所需矿产的安全? 受访者一致认为,根据我国能源转型实际情况和对重点矿产资源供需情况的了解,可以建立涉及重点矿产资源的供应链韧性评估框架,提前判断矿产供应链风险,改善供应链风险。产业链自主可控。
“要协调不同领域的矿产需求,提前向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布局自主可控的矿产资源供应链。” 龚宜春建议,一方面要定期评估不同领域矿产需求,关注全国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 针对消费结构性变化,优化国内矿产勘查布局,可重点关注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上游重要矿产资源,建立以产品储备为主体、产能和产能为主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产区储备作为补充。 另一方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矿产资源和运输线路的投资,构建全球供应链保障体系,全面融入国际战略矿产资源经济新格局。
“此外,还要推动产品创新和材料替代创新,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成本,寻找替代原材料,减少或消除部分关键材料的需求,打造多元化供应体系。” 宫亦顺说道。
王俊伟还指出,一个铜矿项目的发现、勘探和研究大约需要13.4年,从研究结束到矿山建设用时1.9年,从建设到投产用时3.2年,从发现到投产用时约18.5年,从研究结束到生产,历时18.5年。 5年。 “2016年以后,资本支出的下降将阻碍供给侧的增长。因此,全球铜矿的供给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即在扩大冶炼产能的同时,如何保证原材料供给的稳定。”就目前铜矿供应现状而言,国内开采成本较高,加大对海外矿山的资金投入,扩大海外参股矿山的份额,既可以保证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又可以保证供应的稳定性,这更加有利于铜矿的供应。符合当前矿业资源供应体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