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稳增长的信心来自哪里?新能源产业如何布局?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3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值得关注的是,临沂稳增长的信心从何而来? 而未来新能源产业将如何布局?

山东省临沂市,因临沂河而得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濒临黄海,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地处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东海之滨。 龙海是国家重点开发区。

临沂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临沂地区生产总值2876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0.6亿元,增长7.3%。 临沂在全国GDP前50名城市中位列第46位,位居山东省“第一方阵”。

“十三五”以来,临沂市大力推进能源发展,大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清洁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向清洁化转变,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能源消费量从2015年的2424.8万吨标准煤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26​​75.4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从2015年的2565.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2030.4万吨,一次能源产量约220万吨吨标准煤,占全省的1.6%。

光伏技术网站__光伏新能源网站

临沂市全年生产总值

近年来,临沂市新一轮新能源发展乘势而上,取得新进展,把新能源作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

区位优势显着

临沂作为山东省第三大城市,交通优势得天独厚。 未来,将有7条高铁线路贯穿全境,连接济南、青岛、徐州等三大城市。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1、交通区位优越。 临沂高新区位于城市西南部,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沂高速公路、临枣铁路沿境而过。 陶然路、颐和路“双高架”东西纵贯,西外环、西中环纵贯南北。 拥有京沪高速公路“双出口”,毗邻拟建京沪高铁第二通道兰陵站,形成“五纵五横”的主路框架道路。

2、创新要素聚合。 临沂高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获批建设山东大学科技园。 代表临沂首次承办全国科技赛事——中国创新挑战赛。 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59个。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个、省级孵化器2个。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二位。 获批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 培养省级以上领军科技人才。 拥有团队17个,万人专利密度居全市第一。

3、产业基础雄厚。 临沂高新区打造了电子元器件、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 电子元件产业入选省“十佳”产业“飞天阵”集群、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医疗健康产业集群。 产业实现了生物技术、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多板块布局; 信息技术产业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大数据应用企业,龙湖数字经济集群被批准为全市唯一的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和省级大数据产业集群。

4、优越的发展环境。 全省开发区率先探索“区镇同权”改革,将242项民生事务下沉到镇街道,先后与20个省份240个地方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构建“一区两中心”15分钟惠企便民的服务圈。 我们制定出台了“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等惠企政策,为企业从落实到生产、从发展到壮大提供一揽子帮扶措施。

5、政策支持。 2022年起,临沂市把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班组长”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专班,统筹协调现有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上游延伸。 在光伏、储能等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零”突破。

明确的发展目标

决心和信心来自于重大战略叠加的支撑。 2022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沂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基本情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临沂市能源发展。

总量目标:到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控制在3000万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的削减目标任务;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0万吨标准煤以上; 全社会用电量控制在715亿千瓦时左右; 电力总装机容量约14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含抽水蓄能)820万千瓦。

结构目标: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3%左右; 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提高至30%左右; 煤电和清洁能源,非城市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48.3:12.5:39.2优化为45:20:35。 完成国家和全省下达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任务。

从《规划》内容看,临沂市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正在逐步加快。 数据显示,全市煤炭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外地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2015年的58.5:5.5:36优化至48.3:12.5:39.2。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电装机占电力装机总量的比重实现了从“双80”到“双50”的重大转变。 煤炭、煤电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着。 全市关闭退出煤矿5座,淘汰煤炭过剩产能86万吨。 30万吨/年以下产能煤矿全部退出。 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13台,装机容量14.5万千瓦,超额完成。 完成省下达的关停任务。

与此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突飞猛进发展。 全市煤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余热余能发电装机容量比例由85:11:4调整为56:41: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从2015年底的52.7万千瓦增加到408.8万千瓦,增长617%,占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9%。 建成风电场12个,装机容量99.98万千瓦; 建成光伏电站87899座,装机容量257.1万千瓦,其中分布式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居全省第一; 已建成农林生物质发电厂(含沼气发电)10座、万千瓦28座、垃圾焚烧发电站9座19.1万千瓦,装机容量居全省第一; 已建成小水电站13座4.59万千瓦。

产业布局清晰

除了制定总体目标外,临沂市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部署做出了具体部署。 《方案》指出,要大力推广光伏发电应用,规范有序推进风电、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科学开发地热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 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含抽水蓄能电站)达到820万千瓦。 详情如下:

光伏发电:坚持集配并举、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 开展全市光伏重点县、镇、园区建设,加强正面引导,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一体化发展,推动光伏全面进入园区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屋顶,重点关于推进工商业屋顶光伏建设,优先发展“自用自用、并网发电”的分布式光伏,打造一批具有沂蒙特色的分布式光伏应用模式。 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新建工厂同步设计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鼓励全市国有平台建设一批同步安装光伏的标准化工厂,采取平台+园区+企业工厂等模式,推动区域连片区规模化发展。 指导沂水等县区加快整县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临沂发展模式”。 鼓励支持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创新闲置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定价和利益共享机制。 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20万千瓦。 重点光伏项目如下:

_光伏新能源网站_光伏技术网站

风电:按照“科学示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坚持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坚守生态与环境保护两条底线,统筹考虑全市风资源、交通、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并网接入等影响因素,在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发展以及现有风电项目的建设。 到2025年,力争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左右。 重点风电项目如下:

光伏技术网站__光伏新能源网站

生物质能源应用: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协调全市木业、农牧业、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禀赋,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生活节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适当建设污泥掺合耦合发电项目,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制冷改造,推进大型燃煤机组联结。 建设物资工程,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 积极推进生物质非电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销售基地,鼓励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模式,推动费县生物质应用重点县发展。 推广生物质颗粒燃料+环保炉灶的清洁供暖模式,支持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建设,加快生物质天然气产业发展。 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5万千瓦左右,生物质天然气日产量将超过5万立方米。 重点生物质能项目如下:

_光伏新能源网站_光伏技术网站

地热能开发: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以“资源清晰、利用高效、管理到位、环境优美、文化传承、可持续利用”为标准,协调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突破地热能开发利用瓶颈,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提高浅层地热能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市“中国温泉城”建设水平,在“中国温泉小镇(市、首都)”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全国范围内。 支持和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有制冷供暖需求的场所发展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 在河东、沂南、沂水、郯城等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积极推广水热地热能。 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建设示范带动工程。 到2025年,全市地热能供暖面积将达到300万平方米。 重点地热开发项目如下:

光伏技术网站_光伏新能源网站_

核能应用:积极探索核能开发利用,坚持“严格、审慎、细致”的核安全理念,结合国家核能发展产业政策,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核电前期工作项目。 跟踪国外内陆核能综合利用小型堆等技术研发和示范,开展先进、成熟、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研究。 结合降低煤耗、清洁供暖需求,稳步开展核能小型堆示范选址等前期工作,及时推动示范项目实施。

抽水蓄能和小水电: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合理有序开发水能,加强水电站生态流量管理,持续推进老旧水电站更新和技术改造,严格规范和技术改造。控制小水电发展。 加快120万千瓦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全部机组投入运行。启动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址规划,科学论证抽水蓄能资源站址选址蒙阴县化皮岭、费县大田庄、平邑县蒙山等项目,以安全环保为目标,因地制宜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将1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规划布局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科研论证了义河、沭河分布式抽水蓄能项目。 到2025年,全市抽水蓄能和小水电装机容量保持在124万千瓦左右。 水能开发重点项目如下:

要顺应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新趋势,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用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用业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加快传统能源产业升级,不断壮大新能源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能源工业。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源需求强度,调整终端能源结构,通过提高能效发掘绿色增长点,培育产业新动能,实现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协调能源升级生产和能源消耗。

氢能:重点加强氢能宣传推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经验,研究推广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抓好我市氢能产业,重点抓好企业发展急需的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 提供金融、金融、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政策支持。 加大对日本、韩国氢能产业的引进力度,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我市氢能发展,推动打造“北方氢走廊”。 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峰电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互补+氢能存储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推广高效智能氢能运输模式,推动氢能在城镇化领域的应用。多种场景、多种领域。 依托物流枢纽建设,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利用城市现有加氢站、加油站,建设固定式加氢站为主,撬装式加氢站为辅,科学规划建设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加大智能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公交车等示范推广应用,力争2025年底建成4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到400辆,构建市场良性循环供需环境。 重点氢能项目如下:

_光伏技术网站_光伏新能源网站

储能:推动从能源末端基地到末端消费的综合能源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大容量、高效、长效的储能设施,重点推广抽水蓄能和储能等应用。锂电池电化学储能,探索推广压缩空气、飞轮、液流等其他储能系统,推动储能参与电网电力调峰,实现储能、电力系统需求与新能源发展的有效衔接。 加快储能技术推广应用,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推动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电力系统、微电网、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推广风光太阳能+储能、风电规划了风光储一体化、风光互补+储能+充电桩、风光互补+储能+制氢等技术集成场景应用,规划了一批重大领先的储能示范项目。 到2025年,储能技术将在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市各类储能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50万千瓦。 重点储能项目如下:

光伏新能源网站__光伏技术网站

《规划》指出,到2035年,能源结构深度优化调整,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着增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给主体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 关于。 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体系基本建成。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电占全社会用电量1/3以上,煤炭发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降低到1/3以下3. 化石能源得到清洁、高效的利用。 能源产业清洁低碳水平、综合利用效率、智慧治理能力、科技创新体系、本质安全建设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碳排放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并下降。 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存,基本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综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率先实现建设“十二五”任务提供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革命老区现代化强市。

写在最后

2023中国(临沂)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会将于2023年11月7日至8日在临沂召开。同期举办第八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暨2023好光伏品牌盛典暨第二届中国储能产业大会举办论坛暨2023储能清单发布。 会议预登记已启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光伏技术网站_光伏新能源网站_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