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为此,从2019年首次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管理,再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中——《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我国从未停止过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这不,国家又一项政策的出台,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高度关注。 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建设指南》标准体系(2023年版)》(简称《指南》)。
业内专家表示,《指南》的发布,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起到了政策风向标的作用。 同时更具针对性,将对整个氢能产业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政策风向标的作用
“这是继2022年3月我国两部委联合发布《规划》之后的第二个全产业链顶层设计文件,也是《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规划》的体现。 “制度保障体系”和“建立健全氢能产业应对和实施标准体系。”中国石化江苏油气事业部(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鞠晨芳言辞精辟。
据了解,在《指南》发布之前,我国虽然就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布了222项国家标准、94项行业标准、21项地方标准、214项团体标准,但并未覆盖整个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产业链。 我国氢能产业标准中,不少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缺失。
“通常情况下,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标准的缺失无疑会制约产业的发展。《指南》的发布极大地震动了氢能产业。” 鞠辰芳说道。
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本《指南》明确,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制氢、储氢与运输、加氢、氢能应用五个子系统,并按照技术、装备、系统、安全进一步细分。 、测试等,形成20个二级子系统、69个三级子系统。
《指南》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支撑氢能生产、储存、传输、使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制修订30余项氢能国家和行业标准。 《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外氢能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制定行动和国际标准化完善行动“两大行动”,并提出了组织实施的相关措施。
《指南》发布后,我国氢能产业界出现了共识。 共识是,《指导意见》的发布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标杆。
“《指南》除了明确标准制定的总体方向和顶层设计外,还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支持行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氢能产业的发展,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确实可以视为政策的风向标,必将有助于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 国内油气行业专家杨国锋表示。
中石化广州石化分公司技术质量部工艺技术室副主任唐家祥也有同样的感受。 她表示:“广州石化供氢中心作为中石化首个商业化供氢中心,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应该积极行动,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从应用端来说推动标准向前发展。”
在顶层设计和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多位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国家将形成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化氢能应用生态系统。 氢能最终将成为我国终端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全产业链
“《指南》的发布将对我国氢能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安刚表示。
2022年《规划》发布后,业界吹响了进军氢能产业的号角。 但实际执行中,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在氢能四大环节中,难点、痛点、堵点层出不穷。
比如在制氢过程中,根据《规划》提出的方向——“建设清洁低碳、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并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现实是,灰氢多,绿氢少,而且天然气制氢成本较高,与“清洁、低碳、低成本”。
在储运环节,我国氢能储运大部分以高压氢气为主。 运输主要采用管车运输,难以实现大规模氢气储运。 通过管道或车载液氢储存和运输氢能只是初级阶段。 氢气储运成本高昂成为典型痛点。
在氢气使用环节,由于氢气生产环节、储存和运输环节问题突出,氢气最终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总之,氢能发展和规划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业内人士认为前路艰难。 数据显示,到2022年,一年内国内加氢站数量仅增加69座。 许多加氢站建设缓慢,盈利困难。
政策和技术规范一直是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痛点,导致大量氢能示范项目不能及时落地或无法实施,限制了氢能市场的活力。 《指南》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示范运营。
在制氢流程中,根据《导则》的设计布局,主要涉及“氢气分离纯化”、“水电解制氢”和“水光解制氢”三个部分。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光通告诉笔者,“氢分离制氢”将针对工业副产氢、化石燃料制氢、石油化工等不同制氢技术涉及的氢气提纯技术。电解水制氢,如变压吸附、变温吸附、膜分离等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水电解制氢》重点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所涉及的技术、设备、装置、安全、测试和评价提出标准和规范要求,如催化剂测试、电解槽性能测试、 《光解水制氢》着眼于未来,规范了光解水涉及的催化剂和系统的评价规范。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将为不同制氢工艺的工艺设计、设备制造、性能评价、安全要求、质量评价提供标准化依据,对提高制氢整体技术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生产领域。 ”徐光通进一步补充道。
除了制氢环节,这份《指南》突破了加氢站发展最重要的“瓶颈”——储运环节的痛点问题! “这是氢能发展四个环节中最难、最难的关键骨头。” 安刚指出。
对此,鞠辰芳也有同样的感受。 她指出:“《指南》‘氢气储运标准’部分从氢气储运基本要求、氢气储运设备和氢气储运系统三个方面进行标准建设。它包括氢气储存压力容器、氢气压缩、氢气液化、氢气管道、固体储氢、有机液体等,以及储氢系统、氢气输送系统的技术要求、安全要求、运行管理等标准。”经过努力,预计未来2~3年,氢储运技术标准将逐步完善,这对氢能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
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就有多个大型水电解制氢工厂。 由于距离氢气消费区域较远,且没有管道输送氢气,其设备并未满负荷运行,不少处于停产状态。 在输氢方面,本《指南》计划制定输氢管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
安钢表示,《指南》提出在氢气液化环节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氢气液化关键核心部件——“氢气膨胀机”标准。 同时,在储运容器方面,《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标准的制定也已提上日程。 该标准一旦实施,将为我国液氢道路运输扫清障碍,为相关部门审批液氢运输提供标准。
在氢能利用方面,《指南》涵盖了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如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燃气轮机、氢锅炉等。储能、氢能发电以及氢冶金、氢化工、氢水泥等未来氢能典型产业应用场景。 涉及的标准也非常全面。
《指南》弥补了我国氢能发展的一些不足,比如提出了输氢管道待定标准目录,距离完善相关标准已经不远了。解决氢气在储运环节大规模储运的障碍,使氢气生产环节和氢气消费环节能够有效衔接和运行。” 安刚说道。 最终,氢能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全产业链将全面打通,氢能快速、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将逐步显现。
帮助解决审批难问题
在氢能产业链中,无论是生产、储存还是运输,最终都指向使用环节。 因此,加氢站的布局和发展非常重要。 但近两年,由于审批流程长等一系列因素,加氢站发展缓慢。 据说,从最初的规划、立项、办理各种建设申请手续,到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都要经过数十个部门去盖章。 这成为加氢站发展的关键“堵点”之一。
“要实现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其顶层设计一般需要四块‘拼图’。一是明确氢能源属性;二是制定产业规划;三是制定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四是明确审批和主管部门。”
此前发布的《计划》已经实现了第一块和第二块“拼图”。 这次《指南》交出了第三块“拼图”。 只有第四块拼图尚未拼凑到位。 具体来看加氢站的全生命周期,缺乏牌照审批和运营管理的责任部门。
鞠晨芳告诉笔者,国家正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今年8月,为明确氢能产业安全主管部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函征求《关于氢能产业安全监管职责划分的建议(征求意见稿)》评论)”。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加氢站(含生产加氢一体化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并按照规定核发或审批燃气经营许可证。与法律。
“如果这份文件正式发布,将完成顶层设计的第四道‘拼图’,将彻底解决加氢站建设无主管部门证书、无相应管理部门的问题”。 鞠辰芳说道。
尽管上述文件尚未正式发布,但业内专家表示,《指引》的发布将对加氢站审批和网点建设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指南》中,加氢站、规划用地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较为完善。 加氢站的一些关键设备虽然尚未制定相关标准,但已经做了规划。 安钢认为,这些标准将推动各地方政府或相关企业的加氢站审批和加氢站网络建设规划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加快加氢站的审批和建设进度。
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全国不同地区加氢站审批进度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在华东地区,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尚无关于加氢站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省级法规。 只有苏州、无锡、南京出台了加氢站安全管理措施。 《办法》明确,应急部门将为加氢站颁发危险证明。 江苏省其他拟走燃气管理路线的城市,已按下加氢站审批和建设的暂停键,等待省里统一政策出台。
在环渤海地区,以天津市为例。 由于相应的标准和相关政策尚未发布,天津目前没有专门负责加氢站审批的领导部门。 相关审批流程和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想要单独建设一个加氢站,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没有可能的。 “我们天津石油最近在滨海新区建了一个带加氢工段的站,是一个综合性加氢站。” 中石化天津石油副总工程师、发展规划部经理杨军说。
《指南》发布后,特别是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这些加氢站标准体系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使其审批管理规定有标准可循,从而简化规划审批“加氢站的数量和建设审批的压力。”安钢说。
在西部成渝地区,以成都为例,加快加氢站审批工作相对乐观。
“今年8月份,我们区建了一个私营加氢站,整个审批流程和加油站差不多,时间也没有太长。” 位于成都的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郫都区经理张银贵说。 《意见》发布后,预计四川省加氢站建设审批将出现一些变化。 例如,土地审批流程可能会更快。 由于氢能源“赛道”前景非常好,政府将对加氢站的审批和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提高国际话语权
9月7日上午,泰国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索萨蓬一行赴中石化浙江石油考察调研,并参观嘉兴平湖滨海大道综合能源服务站。 在加氢领域,索萨蓬一行详细了解了加氢站的运营成本以及当地氢能产业链。 在储氢区,他们一一了解了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以及安全管理规定……
过去,外国石油公司到国内加油站参观学习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今,“氢风”来袭,面对设有加氢板块的综合加氢站,势头陡然转变。
事实上,此次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南》,除了构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外,重点还在于积极参与氢能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化活动甚至制定了到2025年改造5项以上国际标准、提出3项以上国际标准提案的目标。那么,这到底有何深刻意义呢?公式?
“这是为了提高我们在国际氢能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同时,为未来国际氢能贸易奠定基础。 其中,我们可能不仅是氢能源设备和燃料的进口商,也是氢能源的进口商。 设备和燃料出口商。 只有制定国际标准,才能将我们的高科技装备和优质氢气推广到国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占据领先地位。”安钢说。
看来这是一种预防措施。
“中石化近年来开始大规模发展氢能,这也是国家战略规划。虽然目前充换电发展很快,但我认为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仍然是氢能。” 中石化天津石油副总工程师兼发展规划部经理杨军说。 未来当全球氢能标准统一时,中国作为氢气生产大国,出口氢气也是水到渠成。
据了解,我国涉及氢能源产业标准体系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多个机构。 这些组织经常与参与氢能标准化的国际组织进行对接,例如国家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 这是对应国际氢能标准化组织ISO/TC 197的我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该说,中国专家在国际氢能标准的多个机构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国际先进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将先进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是我国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这对我国技术装备引进和国内技术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这将发挥重要作用。”徐光通说。 在氢能领域,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根据《指南》的布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批准,我国在氢能测试方面提出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已开始制定国家标准。 我们也在为这些标准的国际化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