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近年来,面对极其复杂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成熟油区资源不足的压力,新疆油田广大物探科技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在资源勘探上,从砂砾岩到火山岩,从中浅层到深层,从常规到非常规。 探索地下深处的石油和天然气“宝藏”。
七大技术研究领域有新发现
近年来,新疆油田集中优势地球物理勘探力量,在玛湖凹陷、吉木萨尔页岩油、东岛海子凹陷等七大区开展“两宽一高”地震采集与处理解释支撑技术研究,取得了五项重大进展。 。 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团队通过扎实攻关和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以高精度近地表建模、近似真地表叠前偏移为代表的支撑技术,实现“双复合”构造成像位于盆地南缘。 从某事到准确事的转变。
玛湖凹陷地震多次波十分严重。 地震多重波犹如六耳猕猴,与真地层初级反射波混合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哪一个是“孙悟空”。 研究团队科研人员创新研发出“层源双控”多重波识别与抑制等两项关键技术,精准定位多重波来源,让解读者看到真实的“孙悟空”。
提高保真度分辨率是识别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基础。 近年来,新疆油田“双高”地层岩性CT技术创新团队创新研发了全层Q补偿、“层源双源”等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高分辨率、高保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控制”多重波抑制。 该技术使准噶尔盆地地层岩性目标成像清晰准确,从源头上提高了数据的均匀性、覆盖密度和保真度。
创新研究寻找南缘大中型气田
“层源双控”多次波识别与抑制等关键技术的形成与应用,在探索中大显身手。 今年3月,呼图壁构造带的呼101井、呼102井首次取得突破,展现了规模化成藏潜力。
突破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日复一日的奉献和努力。 2008年,雷德温是南下缘组合的联合研究负责人。 深入勘探“迷宫”,他整合国家、集团、油田公司三级前陆研究项目,带领研究团队系统开展资源潜力评价、构造模型研究、深部碎屑岩研究等工作。规模有效油藏分布及主要成藏来源。 控制因素研究明确了盆地南缘下组合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优越条件。
2010年以来,准噶尔南部研究团队陆续研发了复杂山地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建立了复杂前陆冲断带多拆离逆冲叠置构造新模型; 首次将准噶尔盆地南部前陆目标划分为继承性背斜。 型、逆转背斜型、三重重叠背斜型、隐伏构造型等类型; 复杂结构起源机制与圈闭可靠性评估技术的创新融合,促进结构形式和制高点的准确实现; 露头、钻井、地震三位一体沉积体系分析及储层预测技术的创新应用; 首次提出北天山山前带下组合7000米深处仍存在深层大型有效油藏,具备高产条件。 最终,虎探1井试油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盆地南缘下部组合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
油气勘探突破瓶颈实现多重突破
新疆油田持续完善近地表构造研究系统、采集技术设计参数论证分析系统、地震资料处理质量控制系统等六大应用系统,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勘探作业网络,助力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研究。
针对南缘“双复合体”地区,勘探事业部副经理朱明带领团队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精准落实深部目标。 同时采用打“铁钉”、系“铁栅栏”、搭“铁笼”三步法进行地表调查,构建浅层砾岩模型。 抓住速度核心,打造南缘速度研究专业团队,建立以速度评估为核心的陷阱评审流程,确保陷阱可靠性。 整合关键技术,聚焦高精度成像瓶颈技术“双复合体”建设,集中各部门优势,共同攻关。
围绕如何实现绿色地震采集,新疆油田开展了可控震源轨迹设计、单检波器接收、电火花代替雷管激励微测井采集等技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配套采集技术。
玛湖凹陷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新采集高密度三维地震样品7个,最大覆盖密度超过800万道,用于识别小断层、薄层储层,区分砂体横向叠加关系,以及水平井轨迹。 设计并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随着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叠后到叠前反演技术、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技术瓶颈得到有效突破,从而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发现和勘探。大型油藏,极大地推动了玛湖凹陷10亿吨储量的发现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