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从1927年西屋电气的粗陋发明,到今天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探索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年。 这不仅体现了人类对“造物主”身份的迷恋,也承载了人类对科技的终极想象。
但目前,受限于数十万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和技术难度,尚未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形式。
“AI大模型的普及,补齐了人形机器人缺失的核心拼图。” 业内人士表示,以前的技术根本无法控制如此复杂的机器人形态。 现在,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在线下研讨会上,有嘉宾提到,仿人机器人未来也将进入各个行业。
同时,记者从与人形机器人创业团队的沟通中了解到,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被国产产品替代。
在浙江,在视觉传感器方面,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响应方面,阿里巴巴、杭州易智智能等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 对于核心部件,如中科院宁波材料的伺服电机、双环传动精密减速机等均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近年来,硬件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 以“远征A1”为例。 这款人形机器人成本不到20万元,远低于波士顿动力公司生产的Atlas每台200万美元。 它正好落入许多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手中。 预算范围。
技术能力是前提,实际需求是重要驱动力。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人们不再满足于机器人只是一个由代码控制的“专家”,而是希望它能够通过自学习掌握各种技能,以更自然、更智能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完成任务。 各种任务都变成了具体的智能。 “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体现智能。”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今年的演讲中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面对体现智能的新趋势,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个部门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随后,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鼓励仿人机器人零部件及成套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推广。
技术推动、资本繁荣、政策支持。 2023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各家公司纷纷进入该领域,各方资本纷纷涌入。其中,“远征A1”不仅吸引了高榕、高瓴、经纬等资本,还有李彦宏的私募基金、抖音以及地方国资。 可谓“资本宠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