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右手”“向前挪一小步”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不久前在山东烟台举行的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张浩带着项目“基于脑电采集、处理和分析的神经中风康复机器人”参加了揭牌赛。 张浩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他领导的团队根据临床中风康复需求设计和开发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 目前,该成果已在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举起右手”、“动动手指”、“前进一小步”……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63岁的脑卒中患者王宝战(化名)戴着脑电帽尝试用意念“控制”它的四肢,略显呆滞。

张浩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中风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他认为,近年来,体育运动中基于想象脑机接口技术开发的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可以实现大脑与肌肉骨骼控制设备的直接交互,诱导神经网络连接的重组、修复和增强,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运动功能的重建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性能人机交互面临着神经系统层面信息交互的复杂问题,使得现有的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难以高效解码神经信息并准确评估康复过程。

张浩团队研发的中风神经康复机器人,利用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脑电帽检测大脑实时信号,实现脑-机-肌肉协同交互,反复训练,强化大脑到肌肉。 能有效促进脑神经功能重塑,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中风神经康复机器人项目核心成员、天津大学博士后张雷表示,与针灸、按摩、理疗等传统治疗方法仅注重肢体训练相比,中风神经康复机器人可以训练患者的肢体功能。同时锻炼大脑和四肢,有助于神经可塑性的发展。 康复治疗,大大缩短治疗时间。 基于这个训练模型,经过5个月的训练,施阿姨已经能把名字写得很工整了。

张浩表示,中风神经康复机器人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国外主要采用侵入性方法。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非侵入性方法。 “不需要开颅手术,不需要侵入性创伤手术,只需要一个脑电图帽。” ”。

在张浩看来,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非侵入性手段,神经元信号传输需要经过脑组织、脑脊液、颅骨和头皮等结构,质量较差。 他的团队仍在努力探索如何将头皮脑电图的信号准确性提高到侵入性水平。 他和他的团队充满创业激情:“我们希望用所学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实现我们的学术理想。”

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韩阳记者李桂杰来源:中青报

2023 年 12 月 11 日版本 08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