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如何历练才能站到科研“C位”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7,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事业与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高度契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带头”、“发挥引领作用”。

青年科学家如何积累经验,才能登上科研“C位”,担负起“一马当先”的重任? 由该事件引发的关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讨论仍在继续。

科学好奇心有多重要?

站在颁奖台上,楼雄文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手中接过证书。 看着台下的年轻科学家,这位1975年出生的教授感慨万千。 他说:“二十年前,我有幸参加在德国一座城市举行的诺贝尔奖得主聚会,这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那次会面,楼雄文接触到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些获奖者对科学的贡献和身上闪耀的科学精神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好奇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楼雄文坦言,自己来自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祖辈世代务农。 后来,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接触了纳米结构材料,“这激发了我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楼雄文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用于各种电化学能量存储和转换技术的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和设计上。 通过多年的研究,他的成果推动了纳米结构材料合成技术及其在可持续电化学中的应用,例如新型电池和其他节能和存储技术。

“作为一名年轻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科学真正的兴趣。” 楼雄文多次向学生强调,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青年科学家只有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热爱,才能长期从事专业工作。

好奇心也不断激发科学家的问题意识。 楼雄文仍在思考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比较精细,如何扩大生产?如何保证技术在环境应用中的安全性?如何保持材料的稳定性?” 在他看来,年轻科学家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做更多的事情。 一些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促进学术创新。

年轻人的好奇心也在不断导致更多创造性科研成果的出现。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博士后孙奇对“头发拔得越多,头发变白得越快”的传言很感兴趣。 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反复拔掉实验小鼠背上的毛发,通过基因研究发现了毛发变白的机制之一; 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威利普尔基团队通过实验证明,“逆风说话会传播得更多”。 远的”。

谈及青年科学家的未来发展,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泰勒对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表示:“青年科学家必须坚持在实验室工作,你不知道什么是青年科学家的未来。”未来将会带来。” 无论它把你带到哪里,有一天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取得良好的结果。”

我们必须在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发现实际问题、研究实际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三个不同境界。” 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张强表示,青年科学家应该努力解决原有问题,发现新问题。 科学研究问题。

张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现,先进能源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他说:“目前,在煤炭、石油、天然气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储能是一个大问题。”

回国后,张强通过锂键化学和电化学储能研究,探索实现清洁、安全、低成本能源的途径。 他发现,有必要研究储能的化学规律,寻找更好的材料,从而开发新的器件,推动电池在智能电网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研期间,他经常深入企业、工厂,观察产业布局和应用中的真实问题,从实际应用场景中找到科研方向。 如果电池应用于储能电站,能否应对雷雨天气的影响? 相当于100万块电池的储能装置如何协同工作?

“我们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解决实际问题。” 张强说道。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苏斌表示,“生产生活中普遍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才是现实问题。”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不挂在墙上的厕所”。 团队选择的新涂层可以光滑且不粘油和水,并且比现有涂层更耐磨。 完成了材料科学的前沿突破,在未来生产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不少青年科学家看来,只有努力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国家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

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必须凝聚力量开展原创性、领先性科技研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为年轻人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

今年8月,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0%以上的研究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下。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成果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 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项目组的平均年龄在30多岁。 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中,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为创新主力军。

万瑞雪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科学家,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他在分析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和揭示RNA(核糖核酸)剪接过程方面做出了贡献。 为分子机制的世界级问题做出了贡献。

自从加入施一公团队以来,她一直参与RNA剪接过程的研究。 在这个年轻的团队里,原子结构被一一解析。 他们的研究成果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 “我为能和我的团队一起取得这样的成就、克服这样的困难感到非常自豪。” 万瑞雪说道。

“要为年轻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多年从事春油菜育种研究、青海省第十五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刘海东认为,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投入,要不断加强对年轻人的激励,帮助他们静下心来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在青海大学春油菜团队中,资深科学家将带领年轻科学家从学科角度开展科学研究。 农民进行机械化收获时,团队需要解决抗倒伏等问题。 他们采用“老+少”的指导模式,提供科研平台,推动抗倒伏品种的研发和研究。

《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规定,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应急科技攻关中,大胆使用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科研、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对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表示,还建议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集中力量发挥人才优势。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修认为,他的成长离不开团队提供的平台和机会。 如今,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话题,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并发布了多份研究报告。 “有了良好的平台和前辈的支持,年轻人才能不断成长。” 在杨修看来,青年科学家要想集中精力开展基础研究,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让每个阶段的成果都能取得成果。 可以被识别。

此外,她建议不断优化晋升机制,让青年科学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提供一定的生活福利,让事业和家庭都处于发展阶段的年轻人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

2022年5月,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的倡议》,提出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 加大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项目、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青年人才资助项目数量。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关系着青少年未来的成长。”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2023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寄语年轻人,“不忘初心,志存不动摇。 我们要求问求实追根溯源,甘于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挺起铁肩,挑起重担,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出为科学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实践推动前进。”

峰会闭幕式上,青年科学家齐聚台下。 双方就基础科学研究、产业实施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他们的成长正在带来科技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杨杰记者范伟晨来源:中青报

2023 年 11 月 27 日版本 08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tags文章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