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蓝冠噪鹛的“沐浴场”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新华社记者 程迪 刘嘉敏

蓝冠、黄喉、黑脸、棕腰,叫声清脆悦耳,轻盈灵动地穿梭在森林中……走进中国江西省婺源县邱口镇,学生们来自婺源县詹天佑小学的林奈实验室负责人在刘志龙的带领下,仔细观察了一群蓝冠鹛。 在最近的地方,他们距离鸟儿只有10米。

婺源县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博士毕业后,刘志龙在当地创办了林奈实验室,主要从事自然教育的普及。 他介绍,蓝冠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 目前已知的分布范围仅在婺源县及其周边地区。 2021年将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婺源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洪元华是蓝冠鹛的发现者之一。 洪元华表示,蓝冠鹛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 “它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严格,喜欢在村子周围的森林里筑巢,喜欢吃昆虫,而且很爱干净,每天需要洗澡两次。”

为什么蓝冠鹛对这里情有独钟? 婺源县林业局副局长严家军说,这里溪流密布,河流密布,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条,是绝佳的蓝色“浴场” - 冠鸫鹬。 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3.6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满足了蓝冠鹛筑巢、觅食的需要。

2009年以来,婺源县全面禁止砍伐天然常绿阔叶林,创建自然生态、珍稀动物、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193个,保护区面积65.4万亩。 蓝冠鹛的繁殖地都在里面。 当地还组织了一支蓝冠鹛队伍,并在其栖息地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

每天早晨,69岁的邱口镇金盘村村民、护鸟员李根生都会划着竹筏在河边的蓝冠鹛繁殖地巡逻。 每次旅行需要两三个小时。 “这些小家伙非常有爱心,哪怕是离它们两三米远的人,它们也不怕。”

在李根生等鸟类保护者的努力下,村民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以前,村民们会撒网去抓鸟,但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遇到受伤的鸟,他们就会呼救。”他说。

在婺源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馆,小学生胡玉玲听完科普讲座后戴上VR眼镜,看到蓝冠鹛在房顶嬉戏,黄色的羽毛清晰可见可见:“老师说,这些鸟和人类很亲近,我相信我们不会伤害它。”

“我们要把生态保护的传统传承给下一代。” 婺源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林介绍,今年1月,饶河源国家重要湿地研究基地正式启动,重点研究湿地和蓝冠鹛。 自然科普活动。 目前,基地已接待青少年3万名。

这里的民间科普活动同样受欢迎。 刘志龙说:“实验室原计划今年推出50场自然教育公益活动,由于预约火爆,目前已扩大到100场,预计全年覆盖8000人。”

长期的生态保护和自然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包括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内的124种珍稀树种在婺源县“繁衍生息”,带动了蓝冠鹛等9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安家落户。

不仅如此,这股自然科普热潮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动力,村民经营的民宿、农家乐越来越受欢迎。

树林里观鸟、灌木丛里捉虫、河里抓鱼……婺源县民宿协会会长、后塘庄园负责人刘芳表示,婺源县民宿结合当地生态,推出了相关项目。优势让游客深入了解大自然。 “国庆假期期间,仅我们民宿就接待了100多名参加自然科普游的游客。”

永溪村位于婺源县紫阳镇,临水、依山、古树成荫。 今年,林奈实验室正在与当地合作。 涌溪村支部书记韩建华表示,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带来了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理念。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刘志龙看来,保护婺源县的生态优势对于实验室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婺源县坚定维护生态‘金饭碗’,让更多人亲近自然、关爱自然。”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tags文章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