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现阶段,新能源行业供给侧产能过剩较为明显,典型特征是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双双下降。
需求端,工商业储能也非常内卷化。 作为全国电价条件最好的省份,浙江两峰两谷电价,匹配两充两放策略,可以获得全国最高的储能回报率,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有项目补贴。
浙江温州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最近已经有几波工商储能投资者上门拜访,价格和分享方式都比其他人更优惠。 这个情况:
就像几年前的光伏发电和去年的售电一样。
工商业储能正在跨越鸿沟
前段时间,我在和一家储能产业链公司讨论,工商业储能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讨论的结果是,在技术采用周期的不同阶段,驱动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
根据摩尔1991年提出的技术采用周期理论,任何创新技术从诞生到消亡都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具体取决于采用者的特点。
个人认为,工商业储能(这里主要指以磷酸铁锂为储能材料的锂电池储能技术在工商业领域的应用)的底层逻辑在这五个阶段是不同的。
第一阶段:创新者采用阶段
这可能是10到20年前工业和商业储能的状态,即锂电池技术走出实验室,首先被一些技术爱好者采用,或者称为初期试点阶段。
现阶段,购买工商业储能的用户并不关心产品风险,而是看重这项技术的前沿性和某些技术创新点,比如对锂电池快速放电特性的要求以及某些特殊高要求。 - 可靠的电源。 行业,用于替代传统的UPS或柴油发电机。
第 2 阶段:早期采用者阶段
可能是五年前工商业储能的状态,即最初的产品形态、组件形态、构建方式开始成熟,形成最早的价格和销售模式。
比如中国率先做峰谷套利+需求响应,结合地方补贴进行一些商业试点,或者形成一些微电网示范项目。
第三阶段:早期弥撒阶段
工商业储能基本解决安全隐患,实现技术标准化,产品零部件通用化。 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成熟后,符合外部政策和市场趋势,并被客户批量接受。
工业和商业储能目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的后期,以及该阶段的早期阶段。
也是一项技术跨越鸿沟、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最关键阶段。
第四阶段:后期弥撒阶段
或许未来5到10年,工商业储能才会真正大规模普及,并被原本持怀疑态度甚至持否定态度的客户广泛接受。
第五阶段:落后阶段
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性能更高、安全性更高、价格更低的新技术将取代现有技术(如用于工业和商业储能的钠离子电池),少数用户将基于连续性的购买; 或者他们可能不相信。 新技术,由于极度保守的心态,选择成熟并淘汰产品。
跨越鸿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对于产业链企业和产品企业来说,每个阶段所需的综合能力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完全不同。
根据摩尔的分析,最困难的是从第二阶段跨越到第三阶段。 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差距,所以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差距理论。
例如,北京大红门工商业储能项目的安全缺口和事故,直接后果是当地一些商业储能项目的审批尚未完全放宽。 工商业储能安全标准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工商业储能与分布式光伏逻辑不同
关键问题在于,储能与电力产品、用电设备产品、甚至分布式光伏的EMC模式都存在较大差异。 有以下三个方面:
区别一:价格不确定
原本,分布式光伏是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目录销售电价与客户签订长期协议。
工商业储能推广后,不再适用该目录电价。 目前的参考电价基准一般是地方电网公司公布的市场化代理购电电价。
但一方面,这个价格每个月都有所不同,甚至价格内容也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工商业储能一般出售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工商企业,且一般与售电公司合作而不是与电网合作。 公司签订购电协议,随着电力市场化的进展,购电协议每年签订一次(至少在储能合同期内可能会多次变更)。 每份协议均包括价格、峰谷时段、偏差承受比例和方法。 其他方面也会有变化。
缺乏锚定导致收益率计算缺乏长期基础。
差异二:力量不确定
虽然一次可以充放电的电量是由储能决定的,但是一次可以充放电的电量并不是由储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公司的负荷曲线、公司的剩余容量变压器和线路,甚至与储能的盈利模式(比如是否有必要增加需求优化)相关。
如果企业为了赶工而临时夜班满负荷生产,夜间储能可能无法充满,这段时间的回报率就会受到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是合同签订时无法预测的风险。
区别三:交易风险不确定
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每发电一度电、结算一度电时,部分项目可以委托电网公司代为计量结算,最大限度降低交易风险。
但储能项目更多的是“节能效益分享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因此也会遇到工商业节能项目经常遇到的同样的资金结算风险:如电费拖欠、电费纠纷等问题。
甚至很多工商业新能源项目涉及多方利益协调,如电力公司业主、电力公司财产、电力公司租户、储能投资者、光伏投资者、电力公司等。卖家,更容易争论。
然而,传统的销售渠道、产品模式或投资收益模式在储能项目上会遇到各种问题,且不适应环境。
构建早期大众阶段的底层逻辑
因此,我个人认为,除了安全性、可靠性、标准化、产品化、快速批量制造、成本控制等之外,目前工商业储能面临的问题是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成熟。
比如销售模式的问题。 目前工商业储能主要依靠渠道,通过工商企业原有的产品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如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原有的渠道销售,或者售电、用电的渠道等。销售量。 而这些渠道目前无法解决储能项目的上述差异,无法依靠销售渠道来弥合差距。
早期量产阶段的工商业储能是由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驱动的,而不是纯粹由产品销售或技术驱动。
因此,我们认为,在过剩时代和跨越缺口阶段,储能项目的综合开发和运营管理模式需要突破。 即真正的底层驱动力是建立优质的能源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营销模式。
服务体系和能力将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