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风光互补制氢项目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年,氢能产业项目带动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00万千瓦。
氢基绿色能源应用项目发展目标:到2025年,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氢基绿色能源产能达到100万吨。
交通领域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建成10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500辆。
协同示范项目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探索燃气轮机掺氢、煤电机掺氨试点示范,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件重点介绍氢基绿色能源应用项目:吉登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安风光互补制氢一体化氨示范(一期)、中国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 、三一吉林长岭风光储氢数字化、吉登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安风光电生产绿色氢气和合成氨一体化示范(二期)、吉登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远集团)集团)大安风光互补制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吉电电气有限公司(中远集团)梨树风光绿色制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大安化工有限公司大型风光互补直流离网制氢创新示范、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综合示范。 这8个项目中,有5个是京东公司的项目。
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项目重点展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可再生能源+PEM制氢+加氢”一体化创新示范项目和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两个项目综合示范工程。 这两个项目都是京东公司的项目。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氢能产业抢先布局和新储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的通知
纪政办发[2023]31号
吉尔吉斯斯坦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司、委,各直属机构,有关部门、单位:
《抢先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和《抢先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落实。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 年 12 月 1 日
(本文向社会公开发布)
率先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十二大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精神,抢抓新轨道根据《氢能吉林》行动实施方案(吉政发[2022]23号)和《氢能吉林》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打造“华北氢谷”制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技政办发[2022]36号)。 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四革命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以氢能吉林行动为主线,坚决履行“3060”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氢动力吉林”行动,以发展氢能源为己任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装备制造水平、连接氢能产业链、构建产业新生态,抢占氢能新赛道制高点发展绿色氢能产业,打造“北方氢谷”,为吉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为本、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市场引领、产业协同、示范先行”的原则,积极顺应能源改革发展趋势,立足吉林产业基础优势,未雨绸缪,抢占先机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聚焦氢基绿色能源、氢能装备制造、氢能交通、氢能存储等重点领域,加强顶层设计、技术研究、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和项目对接,形成氢能产业链发展格局,培育千亿人口。 级产业集群。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氢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带动新能源装机达到500万千瓦。 到2030年,全省氢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布局更加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值达到300亿元。
到2035年,“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氢能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整个绿色氢能的创新应用基地打造东北亚产业链,打造“北方氢谷”。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风电、光伏消费规模制氢项目。 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设。 全面落实《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加快创建“绿色电力+消费”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吉政办发[2023]19号),加快部署地区新项目拥有白城、松原、四平等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 直供模式和孤网运行模式的制氢项目,将助力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消纳,实现可再生能源就地转换,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初步形成区域氢能供应能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氢气产能达到20万吨/年,氢能产业项目带动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
(二)实施氢能绿色能源应用项目。 深度挖掘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大力发展氢能规模化使用场景。 重点推进吉林电力公司大安(一期)、中国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酒精)、三一吉林长岭风光储氢数字化、吉登电气有限公司大安风光绿色氢合成氨综合示范(二期)、大安风光能源有限公司(中远集团)大安风能有限公司 大安风能有限公司绿色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生产、吉电电力有限公司 (中远集团)梨树风能能源有限公司梨树风能有限公司吉登电气大安化工大型风光互补直流离网制氢创新示范项目等项目建设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 逐步打造以氢为基础、具有成本优势的绿色能源产业链。
发展目标:到2025年,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氢基绿色能源产能达到100万吨。
(三)实施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工程。 强调氢能源汽车更适合我省冬季高寒环境特点,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氢能源汽车应用。 以商用车为主、客运车为辅,在全省主要城市开展道路交通应用示范,重点关注城市干线、旅游景区等场景。 示范区内提前适当布局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油气氢电一体化站等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质子交换膜制氢一体化创新示范”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生产+加氢”。 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项目的建设,形成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站的推广模式,提高了各地加氢站的覆盖率,保障了各地对氢气的需求。场景。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建成10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500辆。
(四)实施能源领域协同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氢能规模化、长期储能的优势,结合未来高比例新能源发电的储能和调峰需求,在氢能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能源领域,加强氢电协同,加强氢能产业发展与新型电力体系建设的协调配合。 性别。 加快推广省内具备掺氢(氨)运行条件的新型燃气轮机并率先示范。 逐步探索全省燃煤机组氨并网改造以及氢燃料电池在热电联产、固定发电、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领域的应用。 开展氢能清洁供暖示范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附近开展天然气掺氢供气、氢电耦合锅炉供热、热电联产等试点示范项目。 在保证安全和供热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覆盖全省。
发展目标:到2025年,探索燃气轮机掺氢、燃煤发动机掺氨试点示范,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实施装备制造业发展工程。 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引进影响力大、产业链辐射广的氢能相关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集聚虹吸效应,带动氢能装备产业扩张发展集群,着力构建产业发展内循环。 推动全省产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国家电投长春氢能产研基地项目及其100MW质子交换膜制氢设备中试生产线、一汽氢能汽车制造、延边国泰新能源氢燃料客车开发示范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省内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制氢企业,推广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内燃机、IV型高压车载储氢瓶、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等项目相继实施,形成了电解水制氢成套设备的产业化能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引进或培育3-4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生产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充分发挥吉林省“氢动吉林”行动领导小组作用,构建端到端责任体系。 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构建分工明确、操作规范、各负其责、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 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并落实氢能产业政策细则,围绕氢能标准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多元化试点示范,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应用于氢能产业,提供氢能。 能为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严格执行《吉林省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吉政办规[2023]1号),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安全管理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加强氢气生产、储运、加氢、氢气使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政府力量,鼓励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一汽集团等校企企合作,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创新资源整合,建立更加协同高效的氢能产业创新体系。 集中力量解决氢能领域瓶颈问题,力争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膜电极组件等高价值核心材料和部件方面尽快实现实质性技术突破,推动氢能产业化进程。 “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各环节关键技术不断迭代,为氢能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 鼓励氢能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普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体验氢能技术产品,增强社会对氢能利用的认可。
(三)加强氢能人才引进和培养。 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人才和团队,提供激励,以事业留人、平台留人。 鼓励省内高校结合实际,通过设立氢能学科(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方式培养氢能产业人才。 在氢能关键技术领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特、创新”企业,助力提升我省氢能产业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培育重点示范项目。 坚持规划引领项目、项目落实规划。 围绕《氢能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吉政办发[2022]36号)确定的战略布局和六大重点工程,合理协调产业发展顺序,以氢能为重点围绕交通运营、基础设施、氢电协同、氢储运、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标准体系等八个方向开展绿色能源示范,推动一批项目建设成熟度高、可行性强、示范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