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破纪录——气温再创新高,全球未能实现减排目标》。 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 各国必须采取比《巴黎协定》目前承诺更严格的减排措施。 否则,到 2030 年,我们将面临全球变暖 2.5 至 2.9 摄氏度的情况。

同样是在次日在中国盐城举行的“2023年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上,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创新技术中心主任罗兰·鲁施在演讲中提到:“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 by 到 2025 年,我们只能实现微不足道的 34 亿吨二氧化碳减排。2020 年至 2030 年必须是采取关键行动的十年,我们现在必须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

《巴黎协定》正式实施已经七年了。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早已成为全球共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各国必须承担责任的朝阳产业。 但即便是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依然显得遥不可及。

业界呼吁的“更严厉的减排措施”和“更大规模的行动”将会是什么? 谁能在“关键时期”担负起历史责任、采取“关键行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助推“1.5摄氏度气温控制目标”如期实现?

思变、谋未来、迈向新。 在困难和危机中,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海上新能源逐渐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盐城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东部沿海,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拥有集机场、港口、高铁、高速公路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是中国长江三角洲、淮河生态经济区中心区域的一座城市。 是出海重要门户,有中国“海上新能源第一城”的美誉。

中国海上新能源的故事,就从这座黄海之滨的能源小镇开始。

01

“海风”抢手,海上新能源潜力巨大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吉瓦,到2050年,各类海上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00吉瓦。 G20国家将占其中的绝大多数。 大多数,高达 94%。”

在2023年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上,罗兰·罗伊施表示,海上风电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我们需要额外 2,000 吉瓦的海上风电容量,以帮助我们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并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摄氏度。”

目前,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00吉瓦,与2000吉瓦的宏伟目标相距甚远。 不难看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潜力巨大。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海上风能资源储备丰富、电能质量好、发电效率高,可开发资源储量约4500吉瓦。 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中国风电、太阳能并网装机容量增长近90倍,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太阳能市场。 2021年取得新增海上风电装机16.9吉瓦的好成绩。 到2022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规模为2726.4万千瓦,海上风电并网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能源是中欧合作最早、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欧洲海上风电产业起步早,在产业发展政策、机组研发水平、工程建设能力、运维能力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傅聪在论坛上表示:“我自去年12月就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以来,与各国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欧洲和中国各界人士的支持,我感受到了各方的相互支持。 我们有加强各领域特别是经贸领域合作的强烈意愿。”他表示,中欧加强包括海上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合作,基础好、共识强、亮点多,前景广阔,不仅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欧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中法合作建设的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 2019年3月25日,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在巴黎签署《江苏省东台四期、东台五期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协议》。 2021年,全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江苏盐城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 开创了中欧合资海上风电建设和运营的先河,为全球海上新能源合作开辟了先河。 宝贵的经验。

“我们在盐城东台项目上与国家能源集团有很好的合作。” 法国电力新能源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杜文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他表示,今年4月,马克龙总统访华期间,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与法国电力集团董事长雷蒙德在大巴黎签署了《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扩大合作协议》人民大会堂。 双方拟在江苏盐城东台共同建设“风光电储氢”绿色项目。 能源协同一体化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

杜文在致辞最后表示:“希望2024年,在庆祝法中建交60周年的背景下,能够展现出双方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具体成果在盐城。”

“中国和挪威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有4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最早的合作是从水电和海上油气领域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在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重视可再生能源合作,特别是海上新能源。” 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丽莎向论坛介绍了中挪能源合作的最新进展。 她提到,漂浮光伏是中挪合作的重要领域,涵盖挪威近海相关领域。 技术研发与中国光伏供应链深度合作。 此外,挪威船舶设计公司近期与中国上海电气合作制造了挪威专用海上风电场运维船。 该船可以更安全、更高效地到达海上风力涡轮机平台。

丽莎还提到,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浮动海上风电场,为挪威的石油和天然气设施提供电力。 自2022年投入运营以来,每年为挪威减少20万吨碳排放。

中国电建总经理王斌也提到了漂浮式海上风电场。 作为中国海上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中国电建拥有开发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海上新能源全流程的技术能力,其服务见证了中国海上新能源特别是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力量。 “目前,我们正在投资建设海南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这是全球首个百万级漂浮式海上风电大规模试验项目。” 王斌说道。

广阔的海上风电市场空间也将为中欧深度合作提供合适的机遇。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2030年全球浮动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8.9吉瓦,其中欧洲累计装机容量为11吉瓦,亚洲累计装机容量为5.5吉瓦,北美地区累计装机容量为2.4GW。 随着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预计发展目标将不断提高,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中欧在全周期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链上具有高度互补性。 非常适合以产业链的互补性为合作起点,加强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依靠项目实施推动产业链、研发和降本增效的务实合作改进。

“十四五”是我国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它面临着从补贴到无补贴、从离岸到离岸、从分散发展到集约发展、从国内到国际等诸多挑战。 推动中欧海上风电等领域务实合作,对于推动我国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维护和发展中欧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02

盐城“架起桥梁”,中欧能源合作正逢其时

今年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双方在环境和气候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两国政府合作最早纳入的领域之一。

进入21世纪,中欧开始逐步建立和优化能源领域合作机制。 2005年,中国和欧盟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 同年,国家能源局与欧盟能源总局建立政府间能源交流合作机制; 2015年6月,中欧在布鲁塞尔签署《中欧气候变化合作协议》。 联合声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挑战;2019年4月,与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同期,第八次中欧能源对话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会后,中欧能源对话欧盟签署《关于落实中欧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将能源创新列为重点合作领域,提出“推动中国与欧盟创新参与者合作”;2020年9月,习主席习近平同欧盟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决定建立环境气候高层对话机制,构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致力于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

同样是在2020年9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启动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相关工作,成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为中欧能源企业共同开展绿色低碳提供对接平台。 ——碳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至此,中欧能源合作已进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发展阶段。

2021年1月,国家能源局委托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向社会公开征集风电、氢能、智能能源四大专项领域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牵头单位和合作单位。能源和储能; 今年3月31日,在国家能源局指导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下风电、氢能、储能、智慧能源四个专项领域工作机制正式成立。

今年也是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平台投入运行的第四年。 四年来,在中欧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已形成覆盖400多家政府单位、风电等四大领域的合作网络。 开展交流合作50余项,达成合作协议20余项。 项目和合作成果实实在在、深远,造福中欧人民。

在盐城举办的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论坛也是该​​平台下的又一次务实交流合作。

事实上,盐城已连续多年举办新能源发展主题论坛。

特别是2021年,以“中欧海上风电合作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为主题的首届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在盐城举行。 这也是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平台机制指导下首次以中欧海上风电为主题的论坛。

今年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再次在盐城举办,其功能定位准确聚焦中欧在海上新能源合作领域的交流与磋商。

多年来,盐城新能源论坛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和新能源发展最新趋势,将自身打造成为高水平的国际资源对接、智慧碰撞平台。

本次求真务实、拥抱变革的会议理念,符合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

盐城是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绿色能源城市。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1.9万千瓦。 总装机容量、风电装机容量、光伏装机容量均居全省第一。 新能源发电量占社会发电总量的60%以上,远超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

盐城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风电设备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引领出海之路,打造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 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和叶片产能分别占全国40%和20%以上。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综合生产能力基地之一; 作为行程示范,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刷新了光伏电池项目建设的“盐城速度”,盐城跻身全国光伏企业前十。 独占8席,光伏电池及组件综合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面向未来,盐城提出了两个“2000”目标,即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盐城在不断积累自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力的同时,也努力成为中欧新能源合作的“桥头堡”,积极推动国内外企业在产业领域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项目、技术研发、数据共享。 合作。

正如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在本次论坛上所说——

“盐城不仅有新能源,还有新未来。盐城不仅有好风景,还有美好前景。让我们共同努力,落实好中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深化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共同探索海洋新能源的发展道路,共同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