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胜大咖)太极驾到,遇见氢易能源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王斌在实验室十年坚持的突破。

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是一项名为LOHC的技术,也称为有机液氢储存。 该技术可以解决大规模、长距离、常温常压氢气储存和运输的问题——这正是陕西省氢能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

与坐在板凳上的科研形象不同,王斌在大学里变魔术,参加校园招聘。 他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在这个阶段,他结识了微电子二专业的校友张建正,并成为了朋友。

2021年,两位年轻人共同创立了LOHC技术的商业化公司——陕西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能源”)。 “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这是今年除中国科技外已知的最大融资金额。”

为何投资者如此看好氢能? 公司目前的生存逻辑和未来的增长点是什么? 等等,浩科技(ID:Hao-keji)与两位创始人聊天……

01两个年轻人决定创业:必须自己做

提起两人的相识,张建正腼腆地笑了笑,“两人都是校园里的名人,认识也是理所当然的。”

张建正是氢能源联合创始人、董事兼总经理。 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运营及投融资相关工作。 他来自河北,比王斌晚两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学生时代,我酷爱摄影,曾担任学校郊游活动《舞动交大》的主摄影师。

大学毕业后,张建正前往北京,在当时资本密集的在线教育赛道上摸爬滚打。 然而,在行业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 “有些人天生就是当老板的,我不能工作。”

虽然害羞,张建正却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气,直言自己之所以不能打工,是因为“打工看不起老板”。 之后,进入投资领域。

另一边,王斌留在学校,在另一条赛道上“升级打怪”,实验室成了他的永久住所。 但起初,其科研方向并不在氢能领域,而是在高价值植物提取物领域,主要用作医药添加剂。

张建正(左)婚礼上,王斌(右)担任伴郎

大三那年,也就是2012年,王斌开始接触有机液氢储存。 与植物提取物的具体细节相比,空间更大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彻底点燃了他的热情。 此后,在他的硕士和博士生涯中,有机液氢储存成为他研究的主战场。

即使在当时,王斌也不知道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 他说:“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有些东西只能局限于研究层面,我想做一些既可以研究又可以付诸实践的东西。”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错误,2019年的某一天,王斌觉得时机到了。 于是,他联系了张建正,说道:“这件事情,有一点关系。” 一年后,好友重聚,一对创业伙伴正式成为合伙人。

起初,和大多数尝试商业化的大学教师一样,他们选择与外部公司合作。 但几次之后,不仅合作、管理方法难以达成一致,日常工作进展也缓慢。

他们很清楚,这样的缓慢会给技术变革带来巨大的灾难。 以往的很多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技术成果白白浪费,多年努力付诸东流。

两人决定自己动手,氢能源就这样成立了。 故事到此为止,只是一个普通的两个年轻人创业的故事。 更多细节,隐藏在实验室的细节之中……

02 低头在实验室:等待风吹

在氢能源成立之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实验室打磨了十年。

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方涛教授开始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研发,其团队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展该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 此前,方涛教授在国外留学多年,长期没有回国。

方涛教授回国那年,恰逢王斌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两人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的时间相隔一个月左右。” 在研发团队中,王斌是早期成员。 他见证了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并深入参与攻克关键难点。

有机液氢存储(LOHC),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液态有机物作为载体来储存氢气,然后在使用时释放出氢气。

王斌告诉浩科技,这项技术有两个核心流程——储氢和放氢。 储存氢气相对容易,但最困难的是释放氢气。 很多情况下,储存的氢气无法释放,即使释放也只能释放一点点。 “这有点像我们充了100%的电,但只能使用30%,而且是锁在里面的。”王斌解释道。

氢能储存及放电设备实验装置

解决氢气释放问题的关键是催化剂。 在化工领域,催化剂研发是一条运气与努力并存的赛道。 找到正确的方向远比实际操作重要。 一个偶然的灵感可能会打开局面,也可能十年都找不到方向。

作为一名学生,王斌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了“数百次、近千次”的尝试。 起初,他尝试从传统想法入手,发现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

尝试了所有该尝试的方向后,他也怀疑这件事可能真的不可能了。 作为一名研究生,他陷入了困境。 我每天都在努力,整整一年,但毫无进展。 研究的日子一再被失望和希望所压垮。

直到2017年左右,王斌的研究才取得突破:储氢剂中的氢气被释放出来,而且非常干净,完成率超过99%。 当晚,王斌待在实验室里,看着反应容器中不停歇的实验,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完成了,整个反应完成了。”

此后,王斌所在的方涛教授团队陆续解决了工艺连续性、载流子昂贵、载流子稳定性等诸多难题。 最终,当氢能起飞时,商业化开始了。

2021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上线,一系列政策出台推动技术转移项目。 借助这种股东风范,氢能源落户西咸新区,很快成为资本的宠儿。

03繁荣之下:行业仍处于培育阶段

站在潮流前沿的氢能源,正顺势而为。

成立半年后,氢能源就收到了红杉资本的“橄榄枝”,融资1500万元。 这也是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在西北地区的首笔投资。 当时,公司估值已达1亿元。 。

今年4月,氢燃料电池领先企业集团投资氢能源,并联合1896资本、华屯资产为该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10月,国众创投领投,西安金融、陕西文投跟投,氢能源又获1亿元融资。 此次,公司估值已升至6亿元。

张建政提到,今年氢能行业获得融资其实相当困难。 除中科系统中科富海获得8亿元B轮融资外,氢能此次融资是目前已知金额最大的。

那么,为何在行业投资遇冷的情况下,氢能源却受到投资者青睐呢?

实际场景储放氢设备模型

尽管氢能因政策推动而蓬勃发展,但行业困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切都太贵了。 氢气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昂贵,而且使用氢气不方便。 然而,位于储运中游的氢能却可以做到——拉低氢气运输的价格。

目前,氢气的储存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低温液态,成本较高,多用于航天领域(中科富海就是这个领域); 另一种是高压气体状态,采用高压罐车运输,存在氢气泄漏和容器。 爆炸风险高,成本也不低。

有机液态储氢是通过有机载体与氢气之间的一对可逆反应来储存氢气和释放氢气的过程。 因为反应条件苛刻,需要180度的高温和催化剂,所以在常温常压下物质状态会极其稳定。 载体本身是棕色液体,储氢后变成稳定的透明液体。

说白了,就是一种普通化学品,不易燃、不易爆、无毒。 与传统的储运方式相比,其安全性显着提高,成本也显着降低。

但面对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市场,王斌表示,现在的氢能源就像早期的锂电池或光伏产业,可能要经历十年的反复折磨才能爆发。 “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我们能够生存,第二我们能够有效推进技术进程。”

因此,氢能源选择了两条腿走路。

04两条腿走路:生存第一

王斌所说的两条腿走路,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一是化工生产,二是氢能储运领域。

在有机液氢储存技术中,有两种物质更为重要。 一是有机液体的载体,二是催化剂。 根据载体和催化剂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技术路线。

氢能选择的载体是氮杂环载体,它是吲哚和咔唑的混合物。 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等领域,氢能在该领域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

在此之前,这种物质的产量和使用量都不大,产业链也很完整。 因此,原有厂家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价格长期维持在2万至30万元/吨。

但当氮杂环进入氢储存和运输领域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基础运输载体,消耗巨大的能源领域对价格非常敏感。 为此,氢能源不得不开发新工艺和催化剂,从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氮杂环,将成本降低到5万元。

除了载体之外,催化剂也是他们可以销售的产品之一。 此类催化剂主要用于加氢、脱氢反应,可销往精细化工厂。

载体和催化剂(模型,非真实样品)

对于两者的定位,王斌这样认为:氢能产业配套设施需要完善,两条腿走路才能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底线和发展空间。 保障是靠化学品的生产来维持的,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伴随着整个氢能产业的后期成长。

2022年8月,陕西省发改委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投产约100座加氢站,全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想象空间确实巨大。

11月底,西安首座加氢站落户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除西安外,榆林仅有一座加氢站,与宏伟的100座加氢站计划相比,几乎是一小步。

但两条腿走路的氢能至少胜算更大,能熬过黎明前的一夜,用王斌的话说——“活下来”。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