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8,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三峡大丰海上风电场.盐城市发改委/供图
在碳中和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向。 其中,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能源场,海上新能源已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11月21日,在盐城举行的2023年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海上风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完善,有望成为沿海地区新能源供应的重要力量。
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海上风电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一方面,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风电更稳定、发电量更大,具有多重优势; 另一方面,海上风电场可以尽可能靠近沿海负荷中心建设,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 稳定、宝贵的能量。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上风电规模不断扩大。 水电水资源规划设计总院海洋能源处副处长刘晓提供了一组数据。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累计并网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为3189万千瓦。 装机容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超过海上风电并网国家总数排名2至5位,且并网项目基本位于近海海域。 2019年至2022年,我国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逐步增加,今年1-9月达到1797小时。 “从各省情况来看,我国有10个省份拥有并网装机容量,其中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6个省份并网规模均超过百万千瓦。 ”
可见,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装备和运行维护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能源转型背景的推动下,各国越来越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并积极布局,国际合作密切。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近500吉瓦。这意味着海上风电潜力巨大,但国际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经济效益不断显现
从整机制造、基础施工、风机吊装等关键制造建设环节的产能来看,我国已形成支撑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容量。 刘晓介绍,在技术方面,我国海上风电机组规模化快速发展,海底柔性直流输电和升压站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基建安装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最先进的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一体化安装平台‘白鹤滩’已在平潭近海完成全球首台16MW风电机组吊装,吊装高度超过150米。 ”
从成本来看,我国海上风电投资下降趋势明显。 “近年来,海上风电场成本从1万元/千瓦到1.2万元/千瓦不等。在山东、江苏等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个别项目招标价格已低于1万元/千瓦。”深海风电场、漂浮风电场的成本逐渐提高,分别从12000元/千瓦到15000元/千瓦和23000元/千瓦到30000元/千瓦。 刘晓进一步说道。
▲盐城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盐城市发改委/供图
彭博新能源财经亚太研究总监Ali Izadi 表示,中国海上风机制造商相对于西方整机制造商具有成本优势,其风机成本比全球低1/3左右。 。 “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商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为全球风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全球市场大幅增长,制造能力也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大部分来自中国。 制造商,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商有机会服务全球市场。”
深海开发是方向
目前,世界各国都提出了海上风电发展目标,未来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从海上转向海上风电将是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远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加之近海地区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风电开发需要远离这些地区,海上风电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偏远地区。”深海。” 华东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所副院长陈晓峰表示,目前,全球深海风电正进入商业开发阶段。 现有项目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国。 我国开展了柔性直流输电、漂浮式风力发电机和基础试验示范工程。
“目前,远海海上风电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用海审批流程也未明确,远海区域开发建设难度很大。” 刘晓认为,技术创新和产业提升将是未来支撑海上风电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推动海上能源岛示范、加大海上柔性输变电应用等。 “实现大容量深海海上风电输送,柔性直流、低频交流等柔性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关键。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展示范应用,引领我国海上风电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