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翻译”:[{“text”:”\n
11月24日,第七届远景能源技术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致辞中全面阐述了当前新能源行业的典型特征和未来趋势。他指出,风电已进入3.0时代,产品研发、合作生态、消费机制、商业模式等都迎来了新一轮的系统升级。储能作为继风能、太阳能之后的第三类新能源资产,将成为电力市场全面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我国风电和储能竞争力提升,是走出国门的好时机。随着新能源成本的降低,新能源+化工将成为新能源消费的主流方向。通过零碳目标,汇聚各行各业的力量,以新能源为背景的新型产业体系即将出现。\n
\\n\n
\n
\\n\n
田庆军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呈现三大特点。\n
\\n\n
首先,风电进入3.0时代。在双碳时代,风电的演进速度可以说是“遥遥领先”。我们行业一个季度发生的变化,相当于其他行业一年的变化。我们认为,2015年之前的中国风电是1.0时代,而风电机组基本上是简单的系统集成,合作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简单的交易。2015-2021年,是我国风电2.0时代,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加速,行业合作模式开始走向立体化、多元化。从2022年开始,风电将进入3.0时代。如今的风电行业,无论是产品研发、合作生态,还是消费机制和商业模式,都在迎来新一轮的系统升级:海上和陆上机组的快速迭代,势不可挡的大规模发电,“三北”陆上单机容量现已进入10MW时代,中高速风电区海上风电机组功率正在向20MW冲刺;产品开发从模块复用,到平台规划,再到货架开发,大大提高了平台化、标准化、数字化程度;产业链垂直整合逐渐成为趋势;风电合作从单一的买卖关系越来越立体化,资源的联合竞争也融入了政府的要求,形成了投资、产业、市场的双赢局面;风电消纳从单纯上网向“多条腿走”转变,行业企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源-网-荷-储模式,零碳产业园区开始出现,绿电制氢成为新风口,为风电消纳提供了新载体、新场景,空间巨大。\n
\\n\n
其次,储能的价值开始凸显。市场化是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激励政策,明确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着力营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储能发展环境。同时,储能本身的技术进步也带动了电费成本的快速下降,目前已接近2美分,未来有望降至1美分——储能正在从“安装”向“使用”发展。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将进一步释放储能的市场潜力,源-网侧大规模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的盈利能力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用不了多久,储能将成为中国第三类新能源资产,就像风能和太阳能一样。随着中国快速全面开放电力现货市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盈利能力将面临巨大挑战。第一种是光伏,因为同时发电率太高,电价会大大降低,第二种是风电,因为波动性和间歇性太强,电价也呈下降趋势。最大的受益者是储能,其次是火力发电。因此,在未来,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可能不是很有利可图,但储能将是最有利可图的。但是,我们也要提醒行业,目前储能过热,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参差不齐,价格过度内卷,为未来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我们呼吁大家与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研发实力的企业合作,关注合作伙伴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n
\\n\n
第三,“走出去”是一种常见的刚性需求。当生产力蓬勃发展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和更大的市场。中国出口的“新三”是光伏、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都是新能源产品,未来很快就会有风力发电机组和储能。近十几年来,国内无论是风电机组设备制造商还是风电开发商都曾尝试过走出国门,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不是很成功,而且大部分项目都“交学费”。如今的中国风电已经走出国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恰逢其时”。一是产品硬实力和竞争力提升,海陆规模化、智能化领先全球,度电成本优势突出,让“走出去”成为现实。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和陆上机组在中国,世界上最长的叶片在中国使用,世界上最大的齿轮箱主轴承在中国,世界最高的塔架也在中国,中国制造的风电机组产品成本仅为国外的一半。目前,中国1000瓦风电机组约200美元,中东和北非,印度约400美元,拉丁美洲约600美元。四是人才国际化需求,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服务国际,带动国内,未来风电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跨领域技术和人才,我们需要全球各行业精英使用我们;五是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履行企业社会责任。\n
\\n\n
田庆军认为,基于以上判断,未来新能源行业将有三大发展趋势\n
\\n\n
一是新能源+化工成为主流方向。今年,我国风光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2.5亿千瓦,电网短期内无法吸收如此多的增量绿电。从国内投资数千亿的近300个绿氢项目来看,化工行业对绿氢的需求最大,技术路线最成熟,应用场景最广。我们先来谈谈新能源+新化工。未来,平价甚至廉价的绿色氢气将取代灰氢成为主流氢源,大规模“绿色”传统化工、炼焦钢、农肥等化工领域。预计2030年碳达峰后,绿色化工行业对绿色氢的年需求量将超过1亿吨,新能源+长储能。随着电力成本的大幅下降,绿氢及其衍生物可以充分释放氢能远距离、长距离储能的优势,开辟万亿级规模的新产业,助力新能源克服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缺点。氢储能反馈的新能源将彻底打破电网消纳的束缚,进入新的黄金时代,最终实现新能源+深度脱碳。以交通部门为例,全球交通部门占碳排放量的近15%,其中飞机、轮船、卡车等大型车辆的碳排放量占比不到10%,占碳排放量的90%以上。“电动小+氢大”将是人类交通行业的未来形态,这个拐点有望在2030年左右出现。\n
\\n\n
二是零碳凝聚产业实力。整个行业的脱碳,助推了新能源发展的全面爆发。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欧洲碳关税对各行各业的脱碳提出了成本要求,按照无免费配额的计算,考虑到间接排放,以及欧盟80欧元/吨的碳价和中国80元/吨的碳价,出口到欧盟的粗钢成本将增加1000元以上。原铝每吨成本将增加7000元以上,绿色电力替代将成为降低碳关税最具竞争力的方式之一。截至目前,超过95%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公司和近1800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都在发布或披露ESG相关报告。2021年以来,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开始超过集中式光伏。随着今年10月分布式风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全面豁免,分布式风电装机容量也将迎来大幅提升。目前,山东省已全面放开分布式风电发展,预计全国全面放开指日可待。\n
\\n\n
三是新能源带动新产业。能源是工业的血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一场产业革命,与过去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革命相比,新能源具有绿色、廉价、平等等的独特特点,将加速新型产业体系的质变。在此过程中,随着新型电力体系建设的加快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零碳产业园将成为新兴产业的摇篮。通过零碳产业园,将新能源的生产与使用相结合,在工业园区内实现高效的能源转换,催生绿色产业新形态;通过零碳产业园,绿色能源体系还可以有效叠加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为背景的新型产业体系即将出现。\n
\\n\n
\n“,”to“:”en“,”“:{”“:[68,46,38,22,33,34,5,14,23,5,17,23,26,55,90,19,166,148,5,15,17,59,71,52,48,31,53,16,27,54,45,5,17,27,43,63,27,48,139,89,151,5,38,19,141,77,10,51,42,67,46,111,42,5,15,15,17,90,107,147,29,42,32,5,15,81,47,124,5,13
],”“:[268,197,159,114,141,159,5,14,103,5,46,89,102,195,228,55,623,759,5,73,82,270,274,253,117,146,278,70,134,238,179,5,46,84,198,229,110,211,297,177,437,5,149,78,203,238,59,235,190,320,184,260,157,5,51,100,384,176,158,112,204,187,5,46,343,208,559,4,13]}}]}]\n","to":"zh-Hans","":{"":[31,267,197,159,114,141,159,6,10,6,103,6,46,91,102,195,228,55,446,179,79,276,406,6,73,82,270,278,253,117,146,278,70,134,238,179,6,48,84,200,231,112,213,297,177,324,115,6,145,6,78,203,238,59,237,190,320,184,260,159,6,51,100,384,176,158,112,204,187,6,46,343,208,205,354,6,10,265,252],"":[21,68,48,41,23,32,37,6,10,6,24,5,16,24,27,58,55,20,115,42,14,54,84,5,16,17,64,63,53,33,38,53,18,37,54,44,5,22,28,47,66,30,48,80,47,69,25,6,32,5,18,43,49,14,50,42,74,44,66,40,5,14,22,97,42,55,31,46,33,5,14,88,46,49,73,6,9,26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