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晟新能源完成C轮融资总额超20亿元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成立仅三年的公司如何能够在老牌巨头林立的光伏行业迅速崛起? 且短期内能否继续获得资本的青睐?

近日,在2023年第八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上,华盛新能源陈景伟博士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公司“华盛异质结技术产业化进展”的最新情况。

短短三年时间,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近年来,作为N型光伏时代最流行的主流技术路线,具有高效率、高可靠性、低碳排放等优点的硅异质结技术在国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异质结(HJT)电池不仅创下了硅太阳能电池26.81%的世界纪录,而且量产效率超过所有主流尺寸电池1%以上,使得异质结组件的输出功率也很高。 同版本组件10-20W。 据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异质结产能占比有望达到40%以上。

华盛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超高效N型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技术开发应用及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科技创新企业。 公司以“将高效太阳能清洁能源带入每个人的生活,让家园更加宜居美丽”为使命,秉承“诚信、开放、生态、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效率,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好的回报。 公司目前产能约为12GW。 到2023年底,随着宣城、大理、合肥、无锡四个基地全面投产,公司产能将达到20GW以上。

2023年以来,华盛新能源多次接到海外订单。 其中,10月,华盛新能源与Solar签署合作协议。 Solar将向华盛新能源采购150MW异质结产品,为澳大利亚用户及工商业分布式市场提供异质结组件。

华盛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惊人成就,与其创始人徐晓华密不可分。 拥有超过15年光伏行业技术研究和运营管理经验,历任拓普能源集团哈工大事业部CEO、柔性工业应用事业部CEO、钙钛矿事业部CEO,薄膜发电集团。

2011年以来,徐晓华参与并领导了多个硅基薄膜和异质结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2019年初,团队取得柔性铜铟镓硒转换效率20.56%的世界纪录; 同年11月,创下25.11%的新纪录。 质量结技术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从此打破了日本对该技术冠军效率长达20年的垄断。

在徐晓华的带领下,华盛新能源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长远规划,布局单面微晶、双面微晶、HBC、电镀铜以及异质结-钙钛矿堆叠电池等技术。 研发,汇集了业内具有丰富异质结研发和量产经验的人才。 其中,行业科学家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平均拥有15年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经验。 团队成员参与并领导了多项硅基薄膜和异质结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并创下多项异质结电池效率记录。

华盛新能源已申请专利236项。 公司2021-2022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亿元,2023年计划投入研发费用2.5亿元!

颠覆性技术背后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 自从光伏效应出现以来,一场能够驱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能源革命已经开始。

业内人士认为,太阳能电池是光伏技术的核心部件,追求持续降低成本和效率提升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近年来,晶硅行业的电池效率提升已接近物理理论的极限,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发展。

光伏产业的技术迭代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铝背场多晶硅电池,量产效率不足20%; 第二阶段,PERC单晶电池迅速占领市场,量产效率达到23%,已达到行业效率极限; 进入2.5阶段,电池取代PERC,量产效率达到25%; 第三阶段主要采用异质结电池,量产效率超过25.5%,量产效率达到极限效率可达27%; 第四阶段主要采用异质结/钙钛矿堆叠电池。 目前仍处于研发和产业化的早期阶段。 理论效率43%,量产效率可超过30%。

HJT已成为光伏N型时代的主流电池技术之一,而钙钛矿/异质结串联电池是光伏电池实现30%+效率的最佳选择。

据了解,异质结技术的优势之一:“低碳足迹”产品。 根据不同技术场景下光伏制造端组件单瓦碳排放量对比,如果按照年产能标准计算,异质结相比PERC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3亿吨CO2,占比1.2占全球碳排放峰值的%(占中国碳排放峰值的3.6%)。

此外,异质结技术也是目前光伏太阳能电池最具颠覆性的新技术。 它由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即晶体硅和非晶硅薄膜之间形成PN结。 因此,它具有晶体硅电池的优良特性。 薄膜电池的光吸收特性和钝化特性。 具有转换效率高、效率提升空间大、发电能力强、工艺流程短等多重优势。

具体来说,HJT技术在PN结中插入一层本征非晶硅层作为缓冲层,本征非晶硅层对晶硅表面的钝化作用极大地避免了载流子的重合,实现了更高的少数载流子寿命和开路电压,从而实现高转换效率。

纵观异质结未来发展趋势,温和预测表明2030年异质结市场占比将超过30%。如果采取激进预测,预计2023年起异质结组件出货量将从15GW快速增长至643GW到2027年,光伏组件出货渗透率将从4.3%大幅提升至90%。

磨砺锋芒,骑一匹好马

根据NWES 9月公布的全球量产出货组件最高效率排名,华盛新能源喜马拉雅系列G12-132版715W异质结组件以23.02%的转换效率跃居榜单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华盛是上榜唯一一家组件效率超过23%、功率超过700W的组件厂商。 它的转换效率在所有非BC常规双面组件中排名第一,并且在所有异质结产品中具有最高的功率和效率。 表现最佳的光伏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PERC和PERC相比,华盛HJT产品具有更好的发电能力。 据悉,异质结组件的双面率可达90%以上。 极低的温度系数和优异的弱光发电能力,可有效提高组件的发电输出,增加发电收入。 异质结组件的发电量30年衰减不会超过12%,在生命周期内发电量更加稳定。

华盛研发的异质结产品主流元件转换效率可达23%,首年衰减率为1%,年线性衰减率为0.375%,产品质保和电源质保均为30年。 从组件每瓦发电增益来看,异质结比异质结高3%,从全生命周期增益来看,前者比后者高3.4%。

PVEL提供的测试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拉斯维加斯还是波士顿,喜马拉雅G12-132组件的发电能力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在炎热干燥的拉斯维加斯,得益于异质结的超低温度系数和超高双面比,喜马拉雅G12-132组件的有效发电时间遥遥领先市场上其他产品4倍以上%。

但技术发展并不完美,还会存在一些缺陷。 异质结电池凭借更高的模块效率和相对较低的材料制备成本,代表了未来充满希望的发展趋势。 但其缺点是用于制备电池的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水蒸气敏感性,因此需要将其安装在组件的边缘。 提供更好的防潮保护。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华盛全系列异质结组件均采用丁基橡胶封装,保证组件的耐水蒸气渗透性和封装可靠性。 陈经伟介绍,基于这一可靠的包装解决方案,华盛产品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可以承诺30年的工艺和材料质保,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驱动型企业要想走得长远,技术是根本。 不久前,经权威检测认证机构认证,华盛喜马拉雅G12-132异质结组件功率达到750.54W,组件转换效率24.16%,创下光伏异质结功率和效率新纪录模块。

值得一提的是,该组件采用华盛宣城四期电池项目自主生产的双面微晶G12-20BB异质结电芯。 经过近两个月的产能爬坡,宣城四期电池项目最高量产批次平均效率提升至26.2%,有力支撑组件更高功率输出,配合日益成熟的丁基橡胶+ 光转换技术。 薄膜封装工艺使喜马拉雅G12-132异质结组件的功率达到了新高。

华盛不断尝试在异质结技术的基础平台上引入和叠加其他技术,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公司将以异质结技术为核心,用更高的产品效率、更稳定的发电性能、更好的质量保证和平台化的技术开发能力,让用户对光伏的未来更有信心。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