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8,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潘家正院士
回顾三峡水电建设的风风雨雨,潘家正院士是一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因此被誉为“中国水电之父”。
树立新中国第一座水电丰碑
潘家正1927年出生于旧中国的一个书香世家。 战争期间他反复学习。 1946年,由于自幼喜欢文学,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文系。 没想到,经历过文人磨难的父亲却坚决反对。 潘家正转而报考航空工程系,希望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 分配。 后来,他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称一名在英国学习航空的医生上吊自杀。 他觉得航空系就业前景黯淡,为了保住饭碗,他转学到了土木工程系。 1950年大学毕业的潘家正曾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电勘察司工作,参与黄滩口水电站勘察设计。 至此,他一生都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紧张,需要发展区域性大型电站和更加完善的电力供应体系。电源系统。 从当地资源禀赋来看,以水资源为支撑的大型水电开发是最佳选择。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计划项目。 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电站建设经验极其缺乏。 正是在这种积贫积弱的形势下,潘家政扛起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的“脊梁”。
建设中的新安江水电站
他带领华东院设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深入实地勘察。 潘家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将固体重力坝改为宽缝重力坝。 面对众多专家对这一新型泄洪技术的质疑,他带领设计团队积极开展坝体复杂受力分析,首次提出并解决了坝头稳定性分析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坝体的冷却; 他提出拱坝采用溢流静应力分析方法,组织了国内首次拱坝振动试验,顺利建成我国第一座78米高的双曲拱坝。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电站建设工地时亲笔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装备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的成功建设而欢呼!”
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为新中国水电事业树立了第一座丰碑,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使宽缝重力坝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坝型。
“如愿”锦屏水电站
1965年初夏,新安江沿岸草长莺飞、鲜花盛开的时候,潘家正响应国家“开发雅砻江,建设第三大管道”的号召,从新安江直奔将安江水电站引至人迹罕至的锦屏山,作为锦屏水电站。 指挥部勘察设计室副主任带领华东院700余人,在西部深山峡谷发起专项攻坚战。
年轻时,潘家正正在考察锦屏水电工程
华东院全体技术骨干都投入到锦屏项目中,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这时,一个放羊的小牧童正带路往华东院走。 小牧童好奇地问道:“叔叔们,你们在这山里做什么呢?”
他微笑着说:“我们是来修电站的,明年下游炮响的时候,你就来当工人吧!”
小牧童兴奋地点点头。 然而没想到,当时修建水电站的计划却受到多方制约,项目一再被搁置。
直到1979年,锦屏水电站建设才终于提上日程。 成都研究院对锦屏发展规划进行调整研究。 《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开发规划研究报告》发布,提出锦屏一级高坝水库和锦屏二级引水两阶段开发规划。 这是一个大胆而激动人心的计划,充分利用了河湾的自然落差,增加了一座高坝,形成了600米的落差。 总装机容量接近三峡发电量的一半,但投资并不大。 如今,它已在雅砻江上精彩展示。 下游锦屏一级、二级“双子星”计划。
锦屏水电站
锦屏一级拱坝在世界拱坝史上的高度,不能用简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来证明。 该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多发的深山峡谷地区。 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含量高。 具有“三不对称”的特点:坝址地形不对称、坝址两侧地质条件不对称、拱坝体不对称。 类型和应力不对称。 在拱坝建设中,只要存在“不对称”,难度就会成倍增加。 而如此多的不对称性,让这个水电站的设计难度更大。
针对坝址不对称的地形条件,成都院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基座的设想。 为保证大坝基础稳固,设计时在左岸加建了高155米、混凝土体积55万立方米的大型基座。 这就像在大坝上穿了一双厚底靴子,均匀地驱散拱坝。 坝基中的应力。 针对拱坝形状和受力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结构刚度的不对称分布,适应结构尺寸的不对称分布,使结构获得更加对称的应力”的拱坝形状设计思想。分配”。
直到2012年,华东院第三代锦屏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在潘家正作为评审和项目评估专家组组长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设计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建成,潘家正的“锦屏梦”终于实现了。 总装机容量480万千瓦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正在源源不断地向祖国输送清洁能源。
从反对到支持的大逆转
“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牺牲生命,我会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我愿意将我的身体永远抛在三峡大坝里。” 潘家正曾充满无限深情地说。
也许你想象不到,潘家正本来就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反对者。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就打算在长江上建设三峡工程。 当时,潘家正作为水电专家,是坚定的“反对派”。 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还处于恢复阶段。 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三峡这样耗资巨大的水利工程,因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比较慢,对电力的需求也不大。 三峡发电的建设很可能导致电力冗余,浪费人力、财力,得不偿失。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电力短缺问题变得十分严重。 三峡工程重新提上日程。
1985年,三峡工作组刚成立时,潘家正担任副组长兼技术主任。 针对专家组的不同声音,潘家正写了一篇小说《三峡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他写道,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但利远大于弊。
旅居德国的自称“水利专家”的王维洛曾在网络上散布“中国三峡大坝存在严重设计错误,三峡水库的水利坡度不应该是2米,而是42米”。因此,最终三峡大坝无法实现蓄水至175米的目标,除非将三峡移民增加到250万人。
三峡水电站
对于这一传闻,潘家正院士辟谣:“水库蓄水后,会产生一条回水曲线,这就是水利坡度。水利坡度一般不会太大,不会像那样淹没重庆。”传闻说。”
潘家正的辟谣后来得到了证实。 2010年,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5米,实测水利坡度仅1米多。 当时自称水利专家的王维洛也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三峡官方账号曾写道:“观测数据中坝顶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间”相当于高层建筑在作用下的结构变形一般来说,185米高的建筑在风压作用下产生几十厘米的弹性位移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185米高、2000多米的建筑来说,米长的大坝,在巨大水压的作用下,最大弹性位移最多不超过28.7毫米,这说明三峡大坝的结构稳定性非常高,即使在巨大水压的作用下,大坝结构变形很小。”
水电大师的文学梦
大家都知道,潘家政是水电大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水电大师还拥有一个“文学梦”。 如果潘家正没有遭到父亲的反对,他一定会在中文专业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他多次转专业,但他心中仍然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想。
潘家正随后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梦想创作科幻小说。 潘家正的科幻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 他的第一本科幻小说集《千年前的谋杀案》(现更名为《冰人复活》)由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制作。 顺序。
宋导演在序言中写道,“一个国家的科幻小说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这也从侧面说明,潘家正的作品对我国科幻写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7年,潘家正的《盗脑者》出版,再次受到业内人士和读者的认可。 荣获中国科协等四家单位的全国优秀科普奖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脑贼》讲述了一位教授利用科技手段窃取众多大师智慧的故事。 探讨了很多人都曾幻想过的记忆移植的话题。 美国甚至将类似的题材搬上了大银幕。 这部小说居然获得了1999年高考作文题《如果记忆可以移植》的冠军。 据说,当年读过《大脑窃贼》的考生,在写该题材的作文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件小事引起了读者对中国科幻作品的关注,坚定了潘家正院士继续创作科幻的信心。
随后,潘家正院士又相继创作了探讨科技二元性的《蛇人》、讲述环境污染的《氧气变成药物》、描述地球毁灭前众生生命的《天涯日记》。地球的毁灭。
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流浪地球》的国内知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表示:“我觉得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科学家写科幻小说。西方很多科幻作家都是科学家。” “他们自己。在中国,潘家正院士很受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潘家正的作品已作为青少年读物出版,为祖国下一代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铺平了道路。
潘家正也不遗余力地培养我国水电技术人才。 2008年,旨在促进水电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专项基金“潘家正水电科技基金”在浙江大学成立,弘扬潘家正院士“忠诚、敬业、务实、创新”。 中国水电水利做出的重要贡献。
2009年起,潘家正水电科技基金设立“潘家正水电奖学金”,每年举办一次,用于奖励在水电水利学科领域成绩优异、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生。
2012年7月13日,潘家正院士因病去世。 中国科普作协副主席金涛在《中国科学报》撰文写道:“一颗深深眷恋三峡大坝的伟大的心已经停止了跳动,一颗永远在奇幻世界里翱翔的大脑已经休息了。” 潘家政离开了。 他85年的人生故事就此结束,其中62年为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