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能够对碳减排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30,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_碳减排新的能源_电力产业的碳减排

“十四五”期间,减碳将是重点战略方向,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方向是化石能源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 因此,在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关键时期,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利用化石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举措。 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 新电力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可以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电力系统能为碳减排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一、发挥我国资源优势,推进清洁低碳技术创新

新型电力系统改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电力体系存在环境污染、能源和经济安全风险、科技创新水平低、能源市场机制滞后、缺乏国际话语权等诸多问题。 我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制造能力,资源储备丰富、分布广泛。 可见,建设新型电力体系将最大限度发挥我国制造业的强大优势,实现能源充足、安全、可靠供应,抵御各种突发地缘政治风险,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同时,新型电力体系可实现电力工业清洁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推动“电-能-物”转型。 -化学”。 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两高”行业,采用低碳、零碳、负碳新型技术,可有效提高电气化技术水平,促进能源转型经济和社会。

二、满足电力行业碳排放监管需求

减少碳排放的根本出路是用清洁能源稳步替代煤炭发电,同时减少化石能源开采带来的地面沉降、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运输、加工、消费。 满足政府部门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管理的需求。 一方面,这将加快电力行业的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充分发挥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电气化过程中的减排效益。 另一方面,将重塑全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推动电力及以电为主的燃料和原材料全面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

_碳减排新的能源_电力产业的碳减排

不仅将推动电力行业输配电以外的业务有序放开,调动市场活力,恢复电力现货、碳期货等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还将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随着绿色电力消费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绿色电力和绿证的市场化、金融属性将逐步凸显,绿色低碳的价值导向将得到发挥,将有力促进绿色电力消费的发展。碳市场和绿色证书交易市场建设。 推动两个市场有机融合,使化石能源将社会成本内在化于环境社会责任(ESG)中,体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绿色溢价。

三、通过数智赋能,提升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数字信息技术驱动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服务电力系统管理和运维全链条监管,可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从而促进电力系统源网络负载与存储协同交互。 充分利用新电力系统碳市场管理信息采集和共享,推动建立高效的全国碳市场,做好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协调工作。控制和能源消耗总量控制。 协作融合将减少政策之间的负面影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能源经济转型,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促进新能源等灵活资源合理配置供给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内涵与展望》报告显示,在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发展路径下,预计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国家电力工业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约为45亿吨。 2025年至2028年碳排放量将处于峰值平台期,2030年仍将在42亿吨左右。2030年以后,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呈现加速下降趋势。 如果不考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运用,到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为39亿吨,到2050年约为39亿吨、20亿吨吨,到2060年约3亿吨。如果考虑CCUS(包括BECCS和直接空气捕集)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利用,到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将排放碳排放量约35亿吨,约7亿吨到205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60年实现负排放。如果新的电力系统在全球得到合理利用,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将在2032年达到峰值,净排放量达到4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然后逐渐下降。 而传统发展模式到2060年仍将净排放3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在新电力系统发展模式下,2048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为零。世界将实现净零排放,并继续稳步提高。

关于推进新型电力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是通过数字电网和技术创新推动新型电力体系建设。 聚焦重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结合电网异步“五高”特点,对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进行顶层布局,立项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加强对CCUS等技术的政策引导,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多维技术路线。 二是强化数字技术平台支撑。 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技术平台,为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算法+算力”支撑。 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高弹性、数字化、智能化的电力系统“大脑”,为清洁资源优化配置和碳中和支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_碳减排新的能源_电力产业的碳减排

开展不同供电结构下的碳排放和碳价格优化分析。 新能源发电存在天气依赖性、随机波动、有效容量低等问题,影响极端天气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供应保障。 研究新电力体系调整优化供电结构所带来的碳减排效果和碳定价优化机制,以及不同供电结构下碳排放与碳价格的对比分析,为我省电力体制改革提供指导。对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构建电力生产、消费和碳价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电网稳定运行的技术可行性、投资、运营、运营等总投资的经济可行性来模拟我国电力行业的生产。燃料成本和碳排放水平。 在刚性约束三个维度中,评估不同技术参数引起的生产成本、发电量、CO2减排潜力的变化,以化学储能为主、机械储能为辅,保障未来电力供应。

完善碳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

一是不断完善碳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加强排放数据核查,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对不达标的问题进行处理。做好监测、报告、核查、合同履行等工作。企业加大奖惩力度,强化社会监督。

二是推动配额分配尽快由“强度型”向“总量控制型”转变。 总量控制下总量的缩减路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实施路径一致,可以倒逼电力行业清洁低碳发展。

三是与大气污染防治、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协调结合。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精准监测和追踪风能、风电等不同能源发电、传输、消费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光、水、火、气等,以实现电力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各要素的碳排放趋势预测和碳峰值路径评估。

四是建立实时碳排放强度数据计算发布平台,探索建立不同地区(区、省、市)的月度碳排放强度等数据,并定期在平台上发布供决策或社会各界参考。 研究。

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

一是通过不断完善发电行业碳市场交易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倒逼燃煤电厂改造退出,提高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 在建设和完善全国碳市场过程中,应注重与电力市场的深度融合。

_电力产业的碳减排_碳减排新的能源

二是构建统一的电碳协调和促进市场,形成竞争激烈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交易体系,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新企业融资模式,摆脱垄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逐步将其他非电力高耗能行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纳入碳市场,丰富市场主体,活跃市场交易,增强市场流动性。

三是大力推进碳市场和绿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两个市场有机融合,让化石能源在ESG中发挥社会成本内部化作用,体现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溢价。能源和清洁能源。

打造电力行业“双碳”决策平台

建议建立电力行业“双碳”决策平台,实现电厂“单位-企业-区域”与环境监管业务的一体化,充分利用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系统动力学,碳价格优化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加强与碳排放配额考核、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市场等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支持新型电力体系和碳交易市场的综合应用分析,从而促进市场协调互动,提高能源合理利用效率。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