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加速复苏,消费势头持续向好,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电力消费也保持增长态势。 从供电端看,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持续提升。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也给电力安全和稳定带来了挑战。 此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就显得更加紧迫。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以下简称《办法》),结合电力供需新形势,对保障全社会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提出新要求。
电力供需紧张新能源发电波动要求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眼看气温逐渐转凉,10月15日起北方部分地区将正式启动冬季供暖。 再过几个月,南方城市也将迎来寒潮天气,用电取暖已经成为很多南方人过冬不可或缺的方式。
冬季到来,不仅居民取暖消耗大量电力,工业生产也比平时消耗更多的能源。
“夏季和冬季是一年中企业生产用电较多的季节,天热时要保证员工降温、设备降温,天冷时要保暖,保证正常生产“这个时候电费会比其他时候高,比上个月明显高。”江苏苏州一家笔记本零部件制造公司经理张成说。
为保证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供电端满负荷运行。 今年前8个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9亿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1亿多千瓦。 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不断提高。 前8个月,风电新增装机289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超过1.1亿千瓦。 粗略计算,“风光互补”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量的70%左右。
“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风电、光伏装机比重持续提升。” 参与《办法》编制的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总工程师吴鹏告诉记者:“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其出力不确定性强、可控性弱,新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电力系统的供电问题,出力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出力,将给电力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电力平衡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如何在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安全稳定的同时有序推进能源转型? 需求侧管理是重要手段。 过去电力供需不稳定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供给侧入手,重点增加电力供应。 需求侧管理是让电力用户侧参与电力供需调节,共同为电力稳定供需作出贡献。
一般来说,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加强全社会用电管理,包括在用电中落实节约用电、需求响应、绿色用电、用电替代、智能用电、有序用电等。消费环节。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引入电力需求侧管理,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发布了两个版本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市场化需求响应、促进节能降耗、扩大绿色用电、保障电力安全等方面不断丰富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践。 虚拟电厂运营商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实体不断涌现。 ,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高效、绿色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适应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和能源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修订形成新版《办法》,对电力需求侧管理作出调整。
加强需求侧响应,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电力供需实时调整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修订新增“需求响应”章节,拓宽了绿色发展的内容。 “需求响应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需求侧资源活力的重要手段。” 该负责人说道。
简单来说,需求侧响应就是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降低用电负荷。 当电力供需不稳定时,需求侧通过调整用电行为来应对电力系统的变化。
突出需求侧响应与能源转型实际密切相关。 电力是一种可以立即使用的商品,但在发电方面,尤其是新能源发电,存在“看天气”的特点。 为了保证用户需要时有电、发电富余时不浪费,储能作为电力“充电宝”进入公众视野。
“除了利用储能等手段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外,加强需求侧响应也很关键。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调节方式。”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明告诉记者。
需求方如何应对?
“例如,工业用户可以将中午高峰时段的部分用电量调整到晚间低谷时段,居民用户可以将晚高峰时段的洗衣等服务用电需求调整到深夜低谷时段。这种‘自愿响应式’的用电行为调整,可以让用户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电力系统也可以转移部分用电需求,从而达到用电高峰时段的削峰填谷的作用。” 吴鹏说道。
重视需求侧应对也与国内电力供应和消费形势有关。 此前,在夏冬保电压力较大时,全国部分地区出现限电,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电力用户有序用电。 这保证了短时间内全社会用电量的相对稳定,但也反映出电力供应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比如,2020年底湖南省就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但拉闸限电并不是因为装机容量不足而缺电。 业内人士介绍,从电力供应来看,湖南发电装机容量以水电为主。 但枯水期出力不稳定,加上火电机组出力有限、外电不足,当地政府不得不启动有序用电,调整电力供需平衡。
“有序用电的‘秩序’是指供电和用电的秩序,是指在出现电力缺口时,按照法律法规控制部分用户的用电负荷的顺序。这里所要求的电力供应和用电,是保证经济的底线,是保证社会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保证居民等重点用户用电,要充分考虑用户类型、用电情况等多重因素。企业能源效率水平,并按照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控制部分用户的负荷,这是在极端情况下实现经济成本最小的顺序,确保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秩序。 ” 吴鹏说道。
根据《办法》,有序用电是指通过增加发电量、市场组织、需求响应、应急调度等多种措施仍无法满足电力供需平衡时,通过行政措施,例如可预见的电力供应不足。 依法依规采取措施和技术方法控制部分用电负荷,维护供电用电稳定秩序。 要严格保障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用电,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供应链企业用电。
“这澄清了需求响应和有序用电之间的界限。 当优先考虑需求响应等措施而无法满足电力平衡时,将实施有序用电。 强调要依法依规实施有序用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也就是说,未来面对电力供需紧张时,应优先采取更经济、更高效、更市场化的需求响应模式,确保全社会用电稳定。
建立需求响应资源库、新能源存储和虚拟电厂实体将迎来新机遇
对于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办法》明确要求:到2025年,各省份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峰谷差率省份最大用电负荷超过40%的将达到5%以上。 到2030年,形成大规模实时需求响应能力。 结合辅助服务市场和电能市场交易,实现电网区域内需求侧资源共享和互助。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建立需求响应资源库是关键。
“现在整个中心的负荷是200千瓦,需要降低到100千瓦。” 在江苏省常州新站网络互动示范中心,随着调度员一声令下,中心办公区域的灯光瞬间变暗,空调风速降至最低。 整个中心的运行负荷很快就调整到了目标要求。 依托中心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可实时采集照明、空调、储能、充电桩等设备的运行数据。 该平台直接与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现代智能配网多元化共享运营平台交互,实现数据交互,让这个示范中心变身为一个小型虚拟电厂。
“技术进步带来了许多新的电力负荷,如虚拟电厂、新能源存储、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推动这些电力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建立需求响应资源库对于电力需求响应至关重要。”建立新的电力体系。 重要。”曾明告诉记者。
《办法》提出,积极扩大需求响应主体范围。 鼓励推动新能源存储、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主体参与需求响应。 此外,鼓励需求响应主体参与相应的电能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并按照市场规则获取经济利益。
“这意味着各类新增负荷迎来市场发展机遇,将有效推动更多电力市场主体参与需求侧调控,从而为新建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稳定、安全、经济运行电力系统的。” 曾鸣说道。
“需求响应资源库作为开展需求响应的必要基础,不仅要尽可能囊括各类资源,保证资源库的‘数量’,还要深化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负荷管理装置的研发和推广,建立需求侧资源动态运维机制,促进需求侧资源常态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需求侧资源库质量,确保实效。”吴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