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7,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报告深入分析了智能运维的发展现状和痛点,阐述了协和运维打造数字化产品的思考和感知,提出了将智能工具与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闭环管理的“协和解决方案”,引发与会人员的关注和热议。
痛点和挑战
随着风电智能化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逐渐渗透到现场,各种数字平台和先进应用层出不穷。然而,在现场管理端数字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痛点和挑战:
现场监控和运维人员抱怨预警系统不好用,不喜欢使用,甚至对数字化有抵触情绪,原因可以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预警信息冗余,影响监测效率
预警信息的频率
集中控制系统推动度高,各种预警信息混杂在一起,现场监测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筛选和识别最重要的预警信息,监测效率低。
预警功能与生产管理脱节
预警
功能仅显示设备的不健康运行状态,现场人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处理,系统没有给出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设备预警与生产管理之间存在脱节。
现有的指标基准管理系统不足
站点端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以基准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和透明。将发电量、可用性等指标纳入数字化考核系统,成为考核现场运维人员的核心依据。
虽然这两个指标直观,但由于依赖外部环境条件或数值变化不明显,指标与现场人员实际感知的差异相差甚远,未必能代表现场的真实情况。
对此,陈振华表示:“打造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工具,需要以用户思维为导向,与现场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掌声、卖得起'的数字化产品。
洞察人类用户思维
一线员工对车站智能系统上线的共同心态有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别麻烦我”,二是尽可能“给我好好帮忙”。
如果数字化
增加他们的工作量,甚至感到“害怕被数字化主导”,会导致平台使用率下降并引发阻力。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钉钉APP遭遇中小学生差评
“没有错误的用户,只有错误的产品。当我们构建数字产品的底层逻辑和打磨产品细节时,我们总是会提醒自己,用户并不关心产品是什么,它有多好,他们只关心产品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陈振华说。
坚持经营导向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之所以是“新能源+数字化”
,而不是“数字化+新能源”,正是因为新能源产业
是一个重垂直行业,所有嫁接新能源行业的数字化产品都需要与现场业务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体现数字化降本增效的价值。
采取”
协和运维推出的《智能分析报告》产品以站点为例,主要尝试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站点管理的痛点和断点:
预警信息的分级处理
为了解决预警信息冗余的问题,平台将根据风险程度、影响大小和故障的紧迫性划分不同等级,并根据后台算法进行预分类。
例如,重要紧急警告将直接推送到前台界面,交给人工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归结为分析报告,并在月底集中处理。
打通预警与生产管理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现场端的数字化平台大多还处于设备运行状态多维度指标分析的层面,但并未给现场人员最直接、最准确的分析结论和解决方案,预警信息与现场工单仍处于脱节状态。
依托协和运维几年来管理的数千个站点、上百台、数个单元和模型,沉淀了庞大的故障预测诊断智库,并结合最优智能算法,在此基础上打造了“智能分析报告”的标准化产品,具有实时生成的特点, 针对性和操作性。
“有了报告,就可以知道单位过去发生了什么,隐患是什么,近期会有什么风险,进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工作策略。”同时,车站人员的工作成果可以在下一个周期反馈,“陈振华强调。
构建自动驾驶管理系统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让数字化为人们服务,而不是成为人们的枷锁。具体到现场管理端,数字化应该成为车站人员的好帮手,而不是“远程监管”。
运维的本质是人的管理,然后通过人来管理设备。因此,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人才是新能源行业指数标杆的核心。无论是数字化预警还是考核指标,都要充分考虑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基于事实上,基于人员的
现场作业占据了生产管理的行业特征,协和运维建立了以“故障频率”“维护时间”等可靠性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兼顾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并以此作为推动人员管理和资产运营走向良性循环的标尺。
这
可靠的分析报告,减少监控工作量,实现工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匹配;科学的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让运维人员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被中央方发现,获得额外的绩效。“
因此,运维人员愿意通过预警数据监测设备状态,主动将工作数据填写到平台,”陈振华补充道,“有了这种积极的评价和激励,让它自发地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
未来,面对新能源资产容量快速增长和提升管理效率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推动运营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何做好数字化工作,使其真正赋能现场业务,提供风电投资者和现场人员而不是锦上添花,仍然是数字化平台提供商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